8.汉高祖的家国传承
8.1汉承秦制:中央-三公九卿,地方-郡县。“非承秦不能立汉”+“用秦制而不用秦政。用秦制而不用秦政的体现:1.礼制”:叔孙通“虽然儒学打天下不行,但是治天下还是不错的”,可以用礼制来确立尊卑;2.无为而治”陆贾写《新语》,“无为”-政府不要过度干预老板姓做事,刘邦是听得进去陆贾和叔孙通建议,有自己的判断力;3.分封“郡县制分封制并行,
8.2兔死狗烹(兔被捕杀光了,猎狗也就被煮吃了。比喻事情成功后,把出过大力的人一脚踢开或杀掉。也作“狡兔死,走狗烹”)
刘邦对韩信很忌惮,从楚王降为淮阴侯,又被吕后杀害。刘邦听后即惋惜又惊喜,韩信本事太大了,刘邦需要为接班人考虑。高祖痛之天下大体皆韩信之功。韩信做的不对的地方,一是韩信灭齐之后没有向领导报告而自己封王,让领导事后认可;二是刘邦固陵败仗后约韩信攻楚韩信不来,待遇没谈拢。“乘时徼利者,市井之志也;酬功而报德者,士君子之心也”。如果韩信学到谦让,不据己功不吹嘘己功,也许能够保全。
我觉得韩信挺惋惜的,一是有本事,大半个江山都是韩信打下来的,并且每次打完仗精兵都被刘邦收走,韩信能够训练市井人士上战场打胜仗,说明其真的有本事;二是忠诚,面对项羽的说客、劝其自立为王的说客,韩信都没有背叛,说明其忠诚。虽然韩信有做的不对的地方,但是真的是惋惜了。伴君如伴虎,没有谦卑,不能善终。为人处事真不容易,没功劳说你没本事,有功劳还需要学会谦卑,否则招嫉妒招恨。
8.3 鸟尽弓藏(鸟打完了,就把弓收藏起来;旧时用来比喻封建帝王取得政权之后,功臣遭到废弃或杀害;后比喻目的达到后,将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一脚踢开。)
领导基本都多疑的,对待有功劳的人更是怀疑;刘邦肯定萧何的功劳,但是也在前线打仗的时候问萧何在干什么。萧何权力过大,面对刘邦的多疑采取两种解决办法:1是表明心意,萧何派自己的子侄上前线,第二次被怀疑把家财拿去充军;2.犯点小错误,萧何深得民心,萧何就贪污自污犯错误,刘邦就对他放心了。张良、陈平面对刘邦的赏赐都表达感恩,张良特意挑选与刘邦第一次相见的地方作为受赏地;陈平面对领导的赏赐,说感激向领导推荐自己的魏无知。
8.5文景之治:轻徭薄赋,无为而治;让老百姓发展经济;另一方面七国之乱酝酿和爆发。
8.6秦始皇VS刘邦
刘邦面临与秦始皇一样的问题怎么治理国家,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统一,刘邦也经历楚汉战争统一。二者都是经历战乱后建立王朝,但是刘邦吕后作为在田里种地的一线人民,更加深刻了解赋役对百姓发展经济的难处。虽然秦始皇实行授田政策,但是徭役使得百姓没有力气发展农业。其次是刘邦在死之前基本清除异姓王(韩信、彭越、英布),郡县分封并行是过渡状态,为了让诸侯国保护刘氏江山,成效就是诸吕之乱,从吕后子侄手中夺回掌权,但是分封也导致了七国之乱,待武帝即位后江山稳固就恢复郡县制。
通过高祖在位7年看功臣该如何与领导相处
每一个领导在位期间都是多疑的,对待有功劳的下属更加猜忌,曹操多疑,即使能用人识人的刘邦在登基后也是对一起出生入死的属有过怀疑,这就需要下属处理好与领导之间的关系。
一是需要谦卑,尤其是武将,代表人物韩信。刘邦在实现统一后郡县制与分封制并存,并让韩信、彭越、英布他们做异姓王管理属国。刘邦作为靠起义出身的领导人,深知有军队有税收的诸侯对中央构成威胁,所以从刘邦登基到去世前一直致力于除去所有异性王,包括帮他打下半壁江山的韩信。韩信先是被从楚王降为淮阴侯,又在刘邦外出打仗期间被吕后杀害。所谓“兔死狗烹”、“鸟尽弓藏”,韩信既有本事又足够忠诚,却最后如此下场。站在刘邦的角度分析,一是江山已固,对武将的需求不是那么强烈;二是年岁已高,将如此骁勇善战的将军放在属地会对未来的继承人构成威胁;三是韩信之前邀功请赏,让刘邦心存芥蒂。韩信在灭齐之后及时没有向刘邦报告而自己封王,让刘邦事后认可;刘邦固陵败仗后约韩信攻楚韩信不来,刘邦允诺统一后的封赏后才去。“乘时徼利者,市井之志也;酬功而报德者,士君子之心也”。伴君如伴虎,韩信立不世之功却没有谦卑没有善终。如果韩信学到谦让,不据己功不吹嘘己功,或许能够保全。
二是需要表达感恩,代表人物谋士张良、陈平。刘邦要赏赐张良、陈平,张良特意挑选与刘邦第一次相见的地方作为受赏地,另刘邦大为感动;陈平说与其赏赐自己更应该赏赐向刘邦推荐自己的魏无知,也令刘邦大悦。
三是需要打消领导的顾虑,代表人物丞相萧何。萧何权力过大,刘邦在外出打仗期间多次问询萧何的工作。面对刘邦的多疑,萧何采取两种办法打消其顾虑:1是表明心意,派自己的子侄上前线,把家财拿去充军;2.犯点小错误,前期萧何深得民心,萧何就贪污自污犯错误,让刘邦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