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3月26日至今,没动笔敲文章了,以至于有朋友都说我:“师傅又偷懒了。”
三个多月来,习惯逼着自己去思考、琢磨一些问题,再外化为“文章”,花了老多时间。现在回归自然而然的状态,我就想停下来,不写几天,能怎样?
发现,自主的时间多了许多。这里捣腾,那里看看,再去电影院消遣一下,也照样过。最后,还是说服自己,静下心来整理整理最近看过的文章,动笔写下来,看着自己的笔记
——
成就感开始爆棚。有种十年前复习备考高考的错觉,但却没有赶赴战场的焦虑——有点像自己给自己进行“博雅教育”的感觉——无用之用。
除了在读者前炫耀一番:我是个爱学习的人;似乎,看到不到什么实实在在的价值——就目前而言,我看不到这些东西能带来让我满意的物质回馈。
只是,我看到了一些不一样的存在。
这怎么说呢?
那天,和刚考完考研复试的老朋友吃饭。聊着天,Ta说起了Ta接下来的各种打算、计划,很是兴奋。也难怪,为了这个考研,憋了那么久了。现在又考上了,值得庆贺;再展望未来,可不就是前程一片辉煌吗?
按我以前的老毛病,可能会打击一下、或者跟Ta分析一下现实情况。结果,还是给忍住了——我咋就那么喜欢给别人泼冷水呢?显得自己很有能耐?
看着Ta,想到了Ta过往的种种经历,各种被坑被骗、各种坎坷困难,现在还能那么激情洋溢地计划着自己的未来,我乐了——这就是打不死的小强!
给人泼冷水太容易了,鼓励别人去做有价值的事,就没那么轻松。想把事情做好,甚至完成得倾向于完美,就更不容易了。这是一个我比较有感触的“存在”:少TM说风凉话!
我现在在读研,最近联系了自己的导师,电话里聊了一次,感觉很贴心的一位导师。好奇心驱使着,我尝试从身边的朋友,网上的资料,去了解自己的导师是什么样子的——结果没什么实质性的收获。然,从电话里得知,他现在在北京,也在学习进修,距离感一下子拉近了不少,我现在就很热衷于和爱学习的人凑一块。按他的要求,我给他写了一封自我介绍的邮件。我附带着把我微信公众号里的一篇文章《关于作者|何方怪人?》,也发了过去。
结果,我的导师关注了我的公众号。
换句话:
我的导师成了我的粉丝。
想想,心里在偷着乐。如果导师看到我这篇文章,会不会说我什么呢?我瞎猜,他看到我这篇文章的概率是1%吧,是一个小概率事件,但说无妨。即便看到了,也没什么的。他是我的导师,这不假;我是他的偶像?那铁定是不可能的!起码现在不可能。也就是说,别人关注了我,仅仅是我“意淫”的结果,这点自知之明,我还是有的,更不用说我的导师了。
话说,他回信给我了。推荐了6个专业相关的刊物,10本书籍,还有,可用外网访问广大图书馆的文献数据库。并且读完后,写读书心得发在公众号上,并把链接转发给他。这,又一次证明了他不会常来我公众号逛的吧。
突然发现,我开个公众号,是个逗逼在装逼要掉进牛逼的坑……
以上,我回信中,就原封不动地把这句话写上了。臭不要脸如我啊!不知道导师看了这句话,会作何感想呢?还是说,这一切,都在他的预料当中呢?反正我写文章就这习惯了,写出来的东西,只要对别人没有恶劣影响,既然我想到了、既然都写出来了,干脆就让他知道了呗。
问题是:自己挖的“坑”,得想办法填。这就是一个不得不提的“存在”。
最近,有一起读研的朋友问我:“你公众号粉丝多少人了?”我回答说:“就一百多人吧。”Ta有点吃惊:“才一百多人啊?”是啊,我也觉得,怎么才那么丁点人啊?!我补充道:“准确点,有一百七十多人了。”看Ta的反应,我的粉丝数还是大大地低于Ta的预期啊。没办法,我就这德行,懒于推广,现在给自己打广告的心思也少了。
不是还有一个著名的“邓巴数字”吗?说的是,人类智力将允许人类拥有稳定社交网络的人数是148人,四舍五入大约是150人。故此,也叫“150人定律”
。我这里的粉丝,还超标了二十几个呢?
又一次完美说服自己:懒于推广,只是哥不想推广。谁爱看谁看,管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