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亲戚间走门串户,见识了很多小孩,让我产生了写一篇有关规矩和爱的文章。
年后一次家庭聚会时,大家都进门换鞋,二哥家的孩子大声嚷嚷;“我不要穿你们家的臭鞋。”听了后,亲戚们面面相觑。可二嫂笑嘻嘻的说,我把他在家穿的棉拖鞋带来了。
大家都在看春节晚会的重播,兴致勃勃的议论着节目笑点。这时,大嫂家的孙子进来了,也不和长辈们打招呼,二话不说抢过遥控器换到卡通频道。我马上轻声的和小孩商量,让他和大家一起看春晚节目,没想到他大声哭起来了。这时,大嫂紧张得赶忙拿过遥控器说,“不换,不换,就看动画片。”
还有,到了吃饭时间,年龄已经有5岁的外甥,左劝右劝就是不来吃饭。他母亲盛好饭夹好菜,端到他面前,一边让他玩,一边喂饭。
看到这些场景,很多家长都会说,现在的孩子太没有规矩了,简直无法无天。可是面对自己的孩子时,却怎么也不忍心不溺爱。确实,爱自己的孩子常常是一种身不由己的本能,而做规矩却往往要逆着这样的本能去限制孩子。结果就是很多父母明明知道什么是规矩却不忍心给孩子做规矩。看上去这样做是因为爱,实质上这是在用爱的名义亵渎规矩的神圣。一个人若只是知道疼爱孩子,却不忍心去管教孩子,这样的人谈不上是一个真正的父母。因为“养不教,父之过”。管教孩子是为人父母不可推卸的责任。其实,正是因为爱孩子,我们才管教。管教和规矩是出于爱。若是不忍心,爱就变质成了溺爱。溺爱是害也是恨。著名的《颜氏家训》中有这样的明确的教导:“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在中国的传统教育中,百善孝为先,只有父母能做到威严和慈爱的结合,才能让子女产生这百善之先。中国古人在《礼记》中告诉我们应该这样处理对孩子的爱和恨:“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无论孩子多么可爱,你都要清楚他也有恶的一面需要你去做规矩。无论孩子烦了多大的错误,你都要明白他毕竟是孩子,反思他的错误中你有怎样的责任。唯有爱和规矩的理性结合才能产生理想的教育结果。
那如何培养有规矩的孩子呢?
首先要培养孩子对规矩的敬畏之心。
宋代司马光总结到:“为人父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爱而不知教也。”确实,由于不能把这样的爱理性化,我们就无法教会孩子对规矩的敬畏。敬畏,是人类对人、事物的一种敬重与畏惧心理。“君子之心,常存敬畏”。古人所言:是说人生在世,应当常存敬畏之心。失去敬畏之心,一个人往往就会失去道德、目标,变得肆无忌惮,甚至为所欲为,无法无天。明代哲学家吕坤就说过“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去年的湖南弑师案,杀害乡村女教师李佳云的几位学生,竟对着镜头叫嚷:“我们还没有十四岁,不用坐牢。”为人父母如果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幸福,就自然需要培养孩子从小对规矩的的敬畏之心。放眼上下五千年中国的家庭教育伦理,无不把培养孩子的敬畏之心置于一切教育的首位。《三字经》中“首孝悌,次见闻。”孝就是对父母的顺从,悌就是对兄长的尊重。所以人生学习的第一门功课也是最基本的功课,就是敬畏,在家庭的人际关系中学习敬畏之心。在这个基础上,才开始学习别的知识,接纳外界的各种信息。
其次,父母和家人教育孩子要一致。
有效的规矩一定是一致的规矩。但是在家庭内要做到规矩的一致却很难。首先,作父母自己在不同情形下对孩子的教育和规矩往往也有不一致。如,有的父母心情好的时候孩子做什么都可以,但是心情不好了,孩子一句话就会勃然大怒。其次,父母自己在规矩的一致性上做得很好,但是因为和其他家庭长辈的规矩常常冲突,孩子不是无所适从就是从中渔利,逃避该接受的规矩。如,现在很多家庭的父母上班,孩子大多数时间和爷爷奶奶相处,老人对自己的子女还能严格要求,到了对孙辈的教育都是百依百顺以溺爱为多。这往往会造成和父母规矩的不一致。所以,作为父母首先要有一致的教育规矩,然后和家中其他长辈沟通交流统一规矩。并且,要时刻记住,孩子的父母应该担起对子女抚养和教育的主要责任,老人在规矩和教育上要服从孩子的父母。因为孙辈是你孩子的孩子,而不是你的孩子。
规矩可以让孩子懂得敬畏,约束自我意识的不客观膨胀。爱能让孩子得到安全,看到自己的价值,因为自己被尊重而懂得尊重他人。如果只有凌厉的规矩而没有爱,孩子的行为也许能够得到暂时的约束,但是内心就容易产生极端的自卑。如果只有爱而没有规矩,孩子会觉得自己就是上帝。所以规矩和爱不可或缺。
2016年3月28日
[�A�uC�=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