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丹老师
读,是语文教学最简单、最朴素的教学手段,比任何一种“新式武器”都要高效。于老师的课堂上,指导朗读的艺术总是在层层递进中一步一步升华,读通、读顺、读好、读美、读出味道。在于老师《第一次抱母亲》的课例中,更有朗读指导有妙计。
一.初读三步曲
通过检查预习谈完收获之后,便开始检查读课文了。在这一环节上,于老师明确了要求:通过预习,谁能有把握读得正确流利?
1. 停顿有方
在“开火车”读的时候,学生读得句与句之间没有停顿。于老师马上指导:读课文要注意停顿,没有停顿就没有思考,读书一定要思考,还要想象。没有停顿,就不能转换语气。接着于老师范读了一、二、三句。读完后针对自己的范读及时进行再指导:一句话说完了要停,给自己留下思考想象的余地,读下一句可以换语气。同样一个自然段读完了停顿的时间要更长一些,像说话一样自然。
于老师再次请刚才没有读好的同学来读,这一次这位同学注意了停顿,语速较慢,赢得了掌声。这就是于老师最真实的课堂,不厌其烦地一遍一遍指导,让学生从课堂上一点一点的进步中赢得尊重。
反思时刻:于老师这部分关于停顿的指导,让我豁然开朗。反思自己在课堂上也经常对学生说朗读要注意停顿,并没有切实可行地进行指导停顿的方法,停顿的好处。这样一来,在我以后的课堂上通过方法的指导,进行范读后再指导,让学生真正明白注意停顿,可以把课文读得更自然。
2. 重点指导
要想把课文读通读顺,一些难读的字词句,必须个个攻破才行。
在指导第二段朗读的时候,于老师单独挑出来比较难读的“担子”的“担”,还有“背上背着妹妹”。这两处的多音字是最容易出错的地方,以“跟我读”的方法,自然而然地进行强调。
包括在检查预习收获时,讲到的“翻山越岭”的“越”,“愧疚”的“疚”,为字正音,抠字释词,于老师对语文基础知识是非常重视的。这样一来,重点指导过难读难理解的词语后,适当地为学生扫除了阅读障碍,更加便于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和理解了。
反思时刻: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对于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和多音字,在预习的时候都要求学生自主解决并掌握。在第一课时的课堂上通过指导朗读将重点的字词和多音字扫除,生字表里出现或没出现的多音字都要求学生做重点批注,并且在讲授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一字组多词,体会不同词语在不同语境的意思,这也是重要考点之一。在课堂上消化掉,印象会更深刻一些。
3. 静心范读
“看书,听于老师读一、二、三句”,“听于老师是怎么读课文的,注意老师是怎么停顿的”。于老师的静心范读充斥着初读环节的训练。
张田若说:我们知道,孩子们从看到文字符号到正确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必然要在反反复复的朗读中完成,因此强化初读就成了阅读教学的必由之路,咬文嚼字就是为了咬文,要咬住文嚼字。对于处在“悱”、“愤”困惑不解状态下的孩子,最好的办法就是“听我读”,“跟我读”。做到这一点,既需要深厚的文化功底,也需要教师的悟性,还需要课前对教材苦苦的探求和思索。于老师的这段范读教学是可供我们借鉴、玩味的范例。
反思时刻:研读于老师这个课例的时候,特意把这篇课文又读了几遍,每次读着读着就哽咽了。于老师范读时,特意强调了要注意他是怎么停顿的。在这个引导学生认真听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语气也能体会出来不同的情感。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去年暑假,河南省杏坛网研社的年会上,徐文祥老师在专题报告后深情并茂地朗读了《第一次抱母亲》,在场的好多老师都落泪了,这就是语文老师深厚的功底,这就是备课时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和剖析能力的体现。叹服的同时,我也给我自己设定了目标:提升自己的文本解读能力,更加自信的在课堂上引领学生“听我读”、“跟我读”。
二.煮书四工序
于老师说:有人把读书叫作“煮书”。“煮”就是告诉我们要把书读熟,读得遍数越多,书就煮得越熟,它的味道、它的意思才能被体会出来。这篇课文如果反复品读,我们就会对母亲了解得更多更多,所以我们要静下心来,潜心读,静静地读,用心读。
1. 读出味道,需用心
经于老师这样一解释,学生们读起来别有一番滋味。这时于老师再次请刚刚读第一段的学生再读第一段,经过指导再对比朗读。于老师的用心之举,让这位同学感受到自己提升的同时,也告诉所有学生:只要用心读,就能把课文读出味道来。
2. 反复推敲,重理解
在第一段的学习中,“赶紧”、“责怪”两个词的重点指导,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母亲病得不轻,转身下床都很吃力,这种情况下,儿子“赶紧”说,这个“赶紧”不仅速度要快,更是表达了一种心情,儿子对母亲的急切、关爱的心情,赶紧说,说慢了不行,慢了母亲要动的。于老师这样细致入微的指导,一个“赶紧”读出速度,读出心情。
学生说到“责怪”的“责”可以组词“责备”。在这里作“责备”讲。“怪”是“埋怨”的意思。为什么这里护士不是用责备的语气对作者说话,而是用责怪?如果护士责备作者,那就不符合她的身份,因为毕竟他们素不相识,她不能责备人家。但是如果仅仅埋怨他,又不足以表达护士对母亲的那种关心、那种关爱,所以这里用了“责怪”,在埋怨中带有一点批评的意思。这就是我们祖国语言的魅力所在,说话、写文章要推敲,用词要准确。
重点词语,反复推敲,理解其深意,读来更有味道。
3. 两眼读书,再感悟
歌德说,会读书的人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着书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也就是说,要读懂文字所包含的意思。读到第二段,当我们用两只眼睛去读“重担”这个词的时候,它仅仅指那100多斤重的担子吗?母亲肩上挑的到底是什么?静下心来,一边读一边思考,和生活联系起来,想想自己的妈妈,这样才会理解得更透彻。
有的学生说是为了养活一家;有的说挑的是母爱;有的说是家庭所有的负担,要管孩子,要关心老人,还要劳动,去挣钱;有的说是责任,是必须承担的责任。
这样深刻地回答就叫用两只眼睛读书。“哺乳三年娘受苦,移干就湿卧娘身”,说的是母亲抚育子女的艰辛;“儿病恨不将身替,调理汤药不离身”,说的是孩子生病时母亲的焦虑和照料;“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说的是母亲为教育子女做出的巨大的付出;“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说的是儿女即将远行的时候,母亲的牵挂和照顾。这就是母亲肩上担子中的东西,她挑的担子是子女、家庭和社会的一部分。这就是她的责任,重大的责任,她挑的是半边天啊。母亲是用80多斤的身体承受着这么重的担子啊!再来看“翻山越岭”时,此时的解读也更有韵味了。母亲带着全家走过了艰辛的曲折的道路,是生活中的大山啊。
教师的职责是“因势利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于老师这段话丰富了学生视野,深化学生的灵性,将语文教学的真谛推向了极致。
4. 细慢吟诵,志在品
在课文的第三段,当护士夸奖母亲的时候,母亲“笑了笑”,说了两句话。一句市:“提那些事干什么?”另一句是:“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通过母亲的话,母亲的表情,看出了什么?发现了什么?于老师要求学生慢慢品读,用心去想。
有的学生说:看出了母亲对这些事看得那么轻,认为是她应该做的;有的学生说到是母亲特谦虚,认为这些事不值得一提;也有的说母亲认为她对于孩子的爱根本是微不足道的;更有的学生说这位母亲时一位乐观的人,不管承受多大的痛苦和多重的担子,她都不在乎。这么好的母亲到哪里去找啊!
于老师用“虚怀若谷”一词表达母亲的胸怀。母亲的胸怀像山谷一样宽广。然而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还宽阔的是人的胸怀。比天空还宽阔的是母亲的胸怀。
有了这样的体验式理解,引导学生带着对母亲的理解,对自己母亲的理解再来品读,学生的读又提升了一大截。
反思时刻:研读于老师的这个课例,自己总结的“煮书四工序”,阶梯式的朗读指导,也将是我语文课堂上的美味佳肴了,引领着学生在不断朗读、吟诵、体验、玩味中学会领会、理解、感悟、品评,让学生在课堂上“长悟性”,在阅读实践中,提升语文阅读能力。渐渐地自己也学会了“煮书”。这或许就是最大的收获了吧。
于老师的阅读方法是朴素的、快捷的吸取营养方式。“阅”就是用眼看书,用心读书,也是静思默想,细品慢析之意。“读”,就是将情融于声中,声情并茂,音出于口,意出于心。
语文的课堂就应该是一个踏踏实实读书的地方,一个静静思索的地方,一个细细品味的地方。心灵的感悟,精彩的发言,都在此发生着,让课堂向着美妙的境界进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