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要读书
为什么我们要读书,这还算个问题吗?读书让我们增长知识提升能力,从事更体面的工作赚更多的钱……,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不是和尚头上的虱子——明摆着吗?
但是,但是,仅仅只是这些吗?如果我们只是为这些功利目的而读书,大概率是无法真正享受到读书的乐趣的。
那为什么我们要读书?在我理解看来,读书主要有这三个方面的价值:
一、读书,让我们拥有更多主动选择的权利,是我们攀登梦想的脚手架
龙应台在《亲爱的安德烈》一书中,有一封写给儿子的信是这样说的: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带给你快乐。”
所谓人生,是选择的总和。人生的每一步小小的选择,汇聚堆积成了我们的最终的人生。但是主动选择和被动选择,会造成我们命运的天渊之别。
连岳说,“一个人如果不能按照自己所想的方式去活,总有一天你就只能按照自己所活的方式去想”,当你的人生失去主动选择的权利,你的命运就会被锁死在狭隘固化的通道中。这可能是人生选择最残酷的真相吧。
而所谓成功的人生,莫过于可以自主的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可以自由的追逐自己的梦想,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度过一生。
而读书,虽然不能直接带我们去往我们想去的地方,但可以给我们滋养和力量,可以帮助我们提升知识和能力,增长见识和智慧,让我们的人生拥有更丰富多元选择的可能性,并有智慧做出更加明智的抉择。
读书,让我们拥有更多自主选择的权利,是我们攀登梦想的脚手架。
二、读书,让我们的生命更丰盈,是自我与世界的连接器
杨绛先生曾经说过:
年轻的时候以为不读书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后来才发现如果不了解人生,是读不懂书的。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吧。
人生,活的就是一种生命状态和感受体验。我们活在这个社会,一个人的人生阅历和格局视野毕竟有限,但是,“读书,就好比到世界上最杰出的人家里去串门”(杨绛语)。
通过读书,让我们可以走出自我狭窄的生活空间和格局视野,可以和世界万物和杰出人类相识相连,更好的认知这个世界,体味到百种人生,让生命更宽广更深厚更丰盈。
我们读文学,与书中的人物命运连接共情,能让自己换一个活法,体验一段他人的非凡人生;
我们读历史,与伟大的历史人物并膝而坐,能深度感知,历史人物在彼时处境的每一个命运选择;
我们读社科,与世界万物建立关系,能知道世界为什么是这个样子的,懂得自己和这个世界的关系;
我们读哲学,与伟大的思想隔空相望,能审视自我为什么而存在,去探索人生终极意义;
我们读艺术,与世间的万般美好不期而遇,能增添一双慧眼,用心去发现和感知这个世界的美;
……
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就是让自己变得更辽阔的一个过程。
在书中,我们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读书,让我们的生命更丰盈,是自我与世界的连接器。
三、读书,让我们距离智慧更近,是探寻人生意义的航海图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说过:"人是一支有思想的芦苇" 人类因为有思想而伟大,因为有智慧而高贵,他说
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来才能毁灭;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更高贵得多……
我们从出生来到这个世界上,坟墓都是无可避免的最终归宿。
我们要思考我们为什么要活在这个世界,我们活在这个世界的目的是什么,有没有一种信念和意义,让我们可以毕生信奉坚守、矢志不移,甚至超越生死。
这需要极大的智慧。
我们可以穿越时空,通过读书,跟伟大的思想对话,借以增加自己的智慧,老子、孔子、释迦牟尼、苏格拉底、柏拉图、笛卡尔、休谟、康德……
我们思考的关于人生的种种重大命题,几乎都能从先贤圣哲们的著述中,得到启迪,甚至找到答案,为我们开启一道通往智慧的窄门。
读书,让我们距离智慧更近,是探寻人生意义的航海图。
四、读书过程中关心的两个问题
1、读书总记不住总爱遗忘怎么办?
其实从脑科学的角度来说,大脑记忆的生理机制:一对神经元受到刺激产生足够的兴奋同时产生树突增生。而遗忘的生理机制则是神经元受到刺激后兴奋度不足,记忆不能被激活。
简单来说,我们阅读产生的记忆其实是存贮在大脑中,只是受到兴奋刺激的强度不够,暂时无法提取而已。
或许有一天,经过日复一日的积累,或者遭遇到强有力的兴奋和刺激,我们的记忆就会被激活,迸发出无限的灵感,给我们带来的惊喜。
关于读书遗忘问题,知乎上有一个高赞的回答是这样的:
当我还是个孩子时,我吃了很多的食物,大部分已经一去不复返而且被我忘掉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我的骨头和肉。
正如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读书亦如此。人生没有白读的书,每一本都会融进你的血肉,滋养你的生命。
所以我们只管去读就好了,心向远方,静待花开。
2、读有用的书还是无用的书?
庄子曰: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却不知无用之用也。”——庄子《人间世》
山中林木因为非良木,因其无用而得以存世,成为参天大树。这便是无用之用。人生中的许多事情,只要你不去考虑“有用”和“没用”,就能从中获得无尽的乐趣。
如若把读书看作工具,为考试、为工作,难以体会到读书的快乐。读书真正的用处,不在于功利,而在于灵魂的享受与启迪。从某种程度来说,为“用”而读书,不是真正的读书。
周国平说:
“世上有味之事,包括诗、酒、哲学、爱情,往往无用。吟无用之诗,醉无用之酒,读无用之书,钟无用之情,终于成一无所用之人,却因此活得有滋有味。”
所以,无用才是最大的用。
但当下每个人的生活处境不同,我们很难超脱俗世生活,两种读书状态可能长期并存。
从现实利益出发,我们当下更多的需要为考试、为工作、为解决生活中具体问题而读书。
从长远上来说,我们要多读无用之书,通过无用达到有用,不为功利目的,去追求内心精神世界的丰盈。
也许,讨论有用无用根本就是个伪命题,不管是有用的还是无用的书,最紧要关键的是——要读。
让我们放下手机,开始阅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