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217】前些日子,看到电视上说今年流行父母去子女工作的地方过年,团圆和工作两不误,同时还能让父母看看自己工作生活的地方,有目的地旅游一次。亲情是人类得以延续的重要纽带。
在先秦时期,“父母在,不远游”可以说是有关孝道的具体标准之一,并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甚至还成为子女们处世进退的前提。对于现代的人们而言,这种原则虽然已经失去了其实际意义,但在行止之间心存父母还是很有必要的。
“父母在, 不远游”这是孝敏父母的表现之一。在古人眼中,做子女的应当守在父母身边,不能远游他乡。当时的交通、通讯等方面都不发达,若是常年在外往家中捎个口信儿都是非常困难的,徒留家中的父母担心。因此,古人对于“远游”看得比较重。
北宋时期有名的直臣包拯,不但公正廉洁,为人也十分孝顺。史载,包公年少时非常聪颖,在20岁就已满腹经纶,28 岁时考中了进土。因为他家中父母健在,为了孝敬父母,他辞官不肯就任。在双亲故去,又守了三年孝之后, 才肯出仕为官,而此时的包拯已经39岁,年近不感。包拯此举,便是“父母在,不远游”。孝是一种很纯粹的自然情感,既是一种感恩之心,也是种悯爱之情。包拯能够辞掉皇帝的征召,放弃自己的官运仕途,一心侍奉自己的父母,这在一般人那里恐怕是很难做到的。
如果说当年的包拯因为离家较远,交通也不方便,注定了忠孝不能两全的话。那么在当代,交通和通讯就已经不是问题,即便是周游世界也用不了多长时间。这是不是意味着孔子的这句话已经失去了其原有的意义了呢?其实不然,因为孔子还说了句话“游必有方”。也就是说,无论子女走到哪里,都应让父母知道,给他们报声平安,不能让他们为自己担心。时代尽管发生了变化,但是人们的亲情却不会改变,做子女的只有时时记挂着父母,适时地向他们报平安,不要他们为自己担心,就是对他们的孝敬。
对于在外闯荡的人们来说,肯定是有沉有浮,而每一次的变动都会牵动父母的心。当你境况好时,父母会替你高兴;当你境况差时,父母就有可能整夜整夜睡不着觉、替你发愁。虽然这些都起不到实际的作用,但是做父母的无法遏制思子之情,也会对身体精神状况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为了父母的健康,在外漂泊的儿女应该学会宽慰父母。如果能让父母少操心,多快乐,即便人在天涯,也算是“游必有方”的孝子。
总之,不论是离家在外的人,还是待在父母身边的人,都得让父母知道你很好,不要让他们为你担心操劳。即便工作上很忙,没有办法亲自孝敬父母,也得多问候父母,多关心父母,这才是最大的孝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