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不是你看着华妃势强,故意想讨好她?
——……姐姐心里嬛儿是这样的人吗?
日子仿佛又回到从前,嬛嬛在皇帝眼里依旧与众不同,嬛嬛对皇帝依旧柔情似水。不同的是,嬛嬛已懂得如何在顺应皇帝的同时,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且,在嬛嬛对皇帝巧用心意的同时,她也看到了皇帝的种种无奈,他们交了心……
慧心
敦亲王,怎么会把敦字给他呢。耀武扬威,殴打言官,事后又耍无赖,也是没谁了。处理他武将有意见,不处理他文官不罢休。有这样的好弟弟,也够皇帝头痛了。
但是嬛嬛却转换思路,以敦亲王主动致歉平息文官怒气,同时对敦亲王明里奖赏顺了武将的心,暗里却通过加封控制了他的女儿作为牵制。如此的心思,只有嬛嬛才会有。因为只有她既懂朝廷规矩,又知宫围微妙。
早在温宜公主生辰的宫宴上,嬛嬛就观察到敦亲王对福晋爱重有加,而福晋不但端庄稳重,更明人情世理,随时把握分寸。“皇帝面前别说醉话!”敦亲王顿时讪讪无言。
可见,无论古今中外,一个真正优秀的妻子并不是一味的温顺,而是不断的修理那个男人。对,就是修理。
男人的冲动、虚荣,以及永远比女人多一丝丝的幼稚,再加上在以前男人在社会关系及家庭关系中绝对的权威地位,如果能有一个好女人随时提醒、协助,对他本人、他的家族、他的事业都大有裨益。当然,前提是这个女人本身德行出众,如同嬛嬛和敦亲王福晋一般。所谓娶妻娶德,就是这个道理。贤妻良母,是要相夫教子的。其实有的人说怕老婆的人会发财,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私心
在处理敦亲王的事件上,嬛嬛无条件的站在了皇帝的一边,为其出谋划策,不惜以敦亲王幼女为质。反观敦亲王福晋,倒是在嬛嬛失子失宠后殷勤探望。如此对比,嬛嬛有失厚道。因为她有自己的私心。
正如嬛嬛所说的,她唯一能依靠的也只有皇帝一个人而已,皇帝荣耀时,她未必荣耀,但皇帝受辱时,她必定会承受更大的屈辱。所以,她主动与皇帝同心同德,快乐着他的快乐,伤心着他的伤心,烦恼着他的烦恼。皇帝一筹莫展,嬛嬛奋不顾身,又出主意又出力,亲自劝告敦亲王福晋。
可见无论什么样的女人,在对男人死心踏地的时候,是什么事情都愿意为他做的,可以为他做善事,也可以为他做恶人。可以想象,敦亲王福晋当时一定恨死嬛嬛了,但也没办法,毕竟是敦亲王犯错在先啊。
这样的嬛嬛让皇帝怎么放得下。而此时的嬛嬛也更加的豁达,“皇上宠谁都不要紧,只要皇上的心在我这里……”
忍心
这厢殴打言官的事刚刚平息,那厢敦亲王又请封,而年羹尧竟然跟着凑热闹。想必敦亲王始终是咽不下这口气,不但要低声下气的去给别人赔不是,而且好好的女儿被送入宫里养着,虽然儿女都被晋封了,可那又怎样?你皇帝不是爱搞这一套吗,好,那就请你就追封我的母亲,让你封个够!
而年羹尧呢,估计是早就对皇帝冷落华妃不满了,趁着这个机会给皇帝添点堵。这就是没有自知之明了。敦亲王说到底是皇帝的弟弟,而你不过是家奴。这样,正好给了皇帝一个将你连根拔除的机会。
皇帝盛怒,嬛嬛好言劝慰,又提出后宫太妃均晋封的建议,形式上达到敦亲王所求,但实质上没有任何意义。除此之外,嬛嬛还建议皇帝复华妃之位,以定年氏一族之心。
这样的建议很大气。嬛嬛就是基于对皇帝、对朝政有着更深的了解,知道年氏一族早晚会被除掉,才会大胆提出如此的建议。相反,眉姐姐虽然也聪明慧敏,却无法理解,“虽然你一步步算计,她却未尽会落入你算计之中啊,如今复她华妃之位,他日她升为贵妃岂不是更顺理成章?”
在皇帝眼里,嬛嬛是不计较个人得失,只一心跟随皇帝,太后也赞赏有加,“不想你竟有如此的心胸。”这样的心胸也是跟着皇帝在养心殿里学来的。正如太后所说,“一个女人朝政上的事听多了,难免心眼大……”
虽然嬛嬛对皇帝不再是纯真少女般的一片衷肠,虽然嬛嬛开始用心计较与皇帝的每一句话、每一点心意,虽然皇帝依然是后宫佳丽不断,但是通过嬛嬛的用心经营,她和皇帝的感情反而有了升华。从最初的郎情妾意,到相熟知己,再加上攻守同盟,这样的组合让皇帝更加放不下嬛嬛,而嬛嬛也更多了一些理智,“谁侍寝都不要紧,关键是能不能抓住皇帝的心。”
可见,无论多么深厚的感情都需要有其中一方主动去体会对方的心意,才能使双方情感更加紧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