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6年5月31日,在调整了无数次呼吸后,人生中第一次,我向领导提出了辞职申请,并表达想转行广告行业的意愿。看见经理脸上讶异的表情时,觉得有些抱歉,又有些轻松。本以为自此我只需坐等交接,不出一个月便可离开公司,但没想到接下来的一个多月,3位领导与我的谈话,重塑了我对于离职的观念,开启了我的平行轨道。
我的直属领导是一位大气的女生,在得知我的想法后,虽然有过讶异,但随之表示理解,相对机械行业,女生确实更偏向于贴近生活的行业。年轻时能去尝试不同的职业,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也是一个好方式。随后她用亲身经历谈及了对于目前这个岗位及其圈子的看法,在表达了对我工作的认可后,也欢迎我尝试过后的回归。
在提出离职的第二天,大领导A就找我进行了谈话。BossA是我曾经部门的负责人,虽然觉得不懂年轻人的想法,却说了这么一句话,“当初我就是认为你无论做什么都会做得很好,才让你转去了XX部”。每当自己感到沮丧时,想起Boss的这句话都让我充满力量,觉得不能辜负了他的信任。
与以上两位领导的谈话都让我充满勇气和干劲,而BossB却直接将我迈出去的一只脚给拉了回来。
BossB是我目前部门的大领导,有着成功人士标准版本的跨界转行经历,前两份工作都是在业内名列前茅的大公司。谈话时,他用自己的转行经历特别真诚的给了我一些换工作的建议,让我边工作边面试,更加从容、平稳的切换职场跑道。同时指出,目前的工作部门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希望我未来在找工作的时,也可以考虑其他行业的相同部门,以便更快的适应。除此之外,还提供给我更多向外走出去见识其他公司的机会。
没有敷衍的对待下属的离职,而是站在个人的角度真诚的沟通,这是让我最为感动的一点。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遇到这样的好领导,我万分清楚也珍惜Boss们的关心以及提供的机会,于是我接受建议放缓了离职的步伐,更理智的面对转行。
(2)
今年7月,又有一群大学毕业生来到公司,看到他们快乐、稚嫩的面庞,忽的想起两年前我大学毕业时的情形。2014年,我和100多名毕业生浩浩汤汤的进入了现在的公司,每个人对于新生活都有着无比的憧憬,集体培训的两周,喧嚣了整个公司,好不热闹。前两周公司召集2014、2015年的毕业生回访,曾经广东地区50、60名毕业生,留到现在的,不足20人。
和朋友聊天时玩笑着说到,曾经的小伙伴们,响应公司转型升级的号召,在公司转型成功前,纷纷从传统企业离职转入了其他行业,实现了自身的转型。虽然是一句玩笑话,但这两年目睹曾经的朋友们陆续离去,内心总是会有一种物是人非之感。所幸大家在各自的新行业都有所收获和成长,而留下来的我,也慢慢找寻到了自己的路,踏上了艰难却也坚定的征途。
为什么说这是一段艰难的征途?在这段期间,艰难的其实并不是转入新行业前的准备,相反的,有目标的生活能给自己带来更多积极情绪,真正难的是不被家人理解与支持。
虽然家人们鼓励我和业内前辈交流,但在沟通后,准备进一步采取行动时,却遭到了家人们的集体反对。他们满以为了解了广告行业的加班状况及入行起薪后,我会打退堂鼓,却没想到我会义无反顾的想要投身进入。我非常能理解他们的考虑,作为家人无不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拥有一份安稳的工作,有可见的发展通道,可观的薪水。他们无法理解孩子为什么要放弃两年的积累转入一个新行业,从准时上下班有“钱途”变成加班多工资少,不理解女生为什么要让自己那么辛苦。
为什么呢?我也曾经问过自己。
2015年至2016年,我开始接触许多社群,并参与各社群线上、线下的活动,链接到了很多小伙伴。在这些活动中,我看到了更为广阔的世界,见识了更多精彩的人生,了解了更为丰富的职业。我开始意识到自己更喜欢文化创意方面的工作,并强烈希望自己的兴趣和工作能够结合在一起,给我带来成就感以及成长,相对于未来十年可见的重复人生,我乐于去尝试更加丰富的生活,即便结果未可知。
在内心做了决定后,我借助新精英的职业规划服务,用专业的评估,结合自身性格,我更加明确了自己的心意,确定了想要进入的领域—广告行业。我开始报名参加Rita的自由写作空间、Susan的逻辑思维课程,开始购买大量广告行业的书籍、约见业内行家,去了解广告行业、做好心理准备并不断学习。
所以,现在的我还在运行着自己的双轨道,用行动去说服家人,用学习来充实自己,用书写转行的心路历程来记录自己的成长,内心煎熬却也坚定的向前迈进着,希望今年最终能够完成转型,投身心仪的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