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五(2019年4月19日)语文教研组在录播室如期召开教研活动。
考虑到大多数老师对科普文如何教都很困惑的教学现状,本次教研活动将内容放在观摩研讨优质课上,本次观摩的是一节关于人教版必修三《动物游戏之谜》的部级优课,由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第一中学的焦晓佩老师执教。
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动物(乌龟)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后面的教学埋下伏笔,可谓草蛇灰线,精致独到。接下来,在让学生速读全文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并感知内容的基础上,焦老师将重点放在对文章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的品味上,通过导学案的引领让学生明确问题,分组讨论组组对抗,最后逐一展示学习成果,教师进行适度点评。最后教师还利用相关习题检测了学生的学习成效。整节课结构清晰,互动性上,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
本节课给我带来以下思考,现将其总结如下,以资借鉴:
一、根据王荣生教授的说法,语文教学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此言可谓一语道破天机。目前我国的语文教材基本上属于文选式组合,同样一篇文章,放在不同的学段不同的单元,应该有不同的教学内容。但很多老师没有意识到这样一个问题,基本上还在走“我想教什么就教什么”“以前怎么教现在还怎么教”的老路,如此眉毛胡子一把抓,模糊了语文的边界和独特性,学生自然不会感兴趣。
二、怎么教,即“教法”,应该和教学内容相匹配,方法无好坏之分,关键在于能够和教学内容契合,教学方法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方法是“技”,内容是“道”,二者不可倒置。备课其中的一环,就是努力寻求二者之间的契合度,只有二者真正融为一体,才能取得最优成效。
三、科普文的教学不应该在文本本身所写的内容过度纠缠,比如有的老师教《动物游戏之谜》,整整一节课就是让学生找出动物游戏的分类及关于游戏原因的几种看法,这样的教学显然未能抓住此类文本真正的教学价值。本节课焦老师把文本内容作为教学起点而把赏析语言的准确性和趣味性作为教学重点,就跳出了上述桎梏,找到了真正的教学点。
四、科普类文章因其专业术语较多且语言严谨乏味,因此一直不受广大师生待见,但在高考中却是名副其实的重头戏,一道大题,三个选择题,总共9分的份量无论是谁也无法忽视。高考不应该是在高三才风风火火的走几轮,平时也应注意对接。本节课就有让学生针对文本内容判定相关说法的正误这一环节,不但加深了学生对课文本身的理解,更重要的培养了学生的备考意识,实用性极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