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一个中国人没听说过孔子,大家可能都认识孔子,但是我们其中有一部分人只听说过孔子,但是并不真正的“认识”他,我就是这样的。
孔子对我来说基本上市一个完全陌生的人物,在读过《孔子的故事》之前,多孔子就知道他有一个弟子叫颜渊,一个弟子叫子路,剩下的便什么也不知道了。
在读过《孔子的故事》这本书后,对孔子的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孔子在一直漂泊。
从故乡鲁国,到齐国的第一次从政,从卫国到了晋国,又再次回到卫国。去到楚国,再到宋国遭到迫害。再次返回卫国和归鲁。
再回到鲁国时孔子已经六十五岁高领了,他已在外地漂泊了十四年。他在各地尝试推广自己的观点,希望个代君主能采自己的建议。但是,他成功了吗?没有,孔子漂泊了十四年,用尽了一生的经历来推广政策,但是他最终还是失败了。可是,孔子没有放弃,他依旧教育自己的弟子,坚持自己的思想,虽然在当时并没有哪位皇帝采纳他治理朝政的方法,认同他的观点,但是孔子始终不屈服,坚持他的思想,是我们今天得已看到孔子的智慧。
孔子在外地漂泊了十四年,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弟子愿意跟随孔子,愿意和他同共难呢?也许是弟子们觉得,有孔子这样的老师是求之不得的,怎能轻易就辞去呢?那么这说明孔子的智慧是伟大的,孔子的思想是正确的,那么又为什么个代的君主都不愿意接纳他呢?
孔子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是会触动诸侯们的权利的,也许这就是为什么各个国家都不愿意接纳孔子的原因?也可能是当时的君主都不愿意革新,总愿意吧脚步停留在同一双鞋子上。但是原地踏步是不可能前进的,就像刘慈欣在《球状闪电》中说的,要是我们一直在前任推到出来的框架中演练,那么,我们什么也推到不出来。
历史的车轮是在不断转动的,我们不能一直停留在原地,否则会跟不上历史的脚步。
自从孔子三十岁开始从事教育工作,他就一直没有停过,孔子擅长于启发式的教育,并不想现在,老师说,我们抄。
孔子并不会让弟子去硬记孔子传输的道理。如果死机硬背下了所有道理,公式,在生活中不实践出来,在考试中不发挥出来,背再多的公式都是白费力气。
孔子用尽一生的精力传输道理,但是最终都没有成功,看似是没有任何收获,但是实际上这指样的吗?当然不是,孔子传输道理的同时自己不也是在成长吗?难道我们去学习就是为了考一个好成绩,上一所好的大学吗?我们学习是为了我们以后的事业,生活不可能顺风顺水,学习那些可以是我们爬出掉进坑中的技巧。
那么,数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用吗?解答生活中的问题需要用到微积分吗?不需要,但是学习知识可以锻炼我们的大脑,扩展我们的知识,锻炼我们的思维,这些东西在我们的生活中都是必不可少的。
《孔子的故事》这是一本关于孔子的故事,所有的东西都有故事,而这本书并不是孔子的自传,它比我上一本读的书《富兰克林自传》要好读,也好懂的多,它像是一本自传中插入了许多故事。比起纯粹的叙述的自传,我更喜欢这一列自传中插入故事的书。
当然,《孔子的故事》并不是一本自传,毕竟这本书不是孔子自己写的而且这本书也比自传短的多。但是我还是喜欢读这样简单,并且有故事插入其中的“自传”。(可能是我阅读力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