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开篇说到有次在飞机上,邻座的人看他穿着判定他是一个佛教徒,就闲聊了起来,当话匣子打开,非佛教徒就会问何为佛教徒,作者说这就是他写这本书的缘由。
满足四个条件就是就是佛教徒,即佛陀所说的“四法印”,他就是佛教徒:
1、诸行无常(一切和合的事物皆无常)
2、诸漏皆苦(人产生的一切情绪都是苦的)
3、诸法无我(一切事物皆无自性)
4、涅槃寂静(涅槃超越概念)
这样说大家貌似不太懂,作者说这样你就不是佛教徒。
如果你认为,并非一切和合或造作的事物都是无常,你认为有某些基本的元素或概念是恒常的,那么你就不是佛教徒。
如果你不能接受一切情绪都是痛苦的,如果你相信实在有某些情绪是纯然愉悦的,那么你就不是佛教徒。
如果你不能接受一切现象都是如幻而性空的,如果你相信有某些事物确实本具自性而存在,那么你就不是佛教徒。
如果你认为证悟存在于时间、空间及能力的场域之内,那么你就不是佛教徒。
一、何为无常?
没有一样事物是恒常不变的,任何事物都无法独立的存在,都是相互依存的,都是有二个或二个以上元素组合而成的,钉子和木头组成了桌子,水和叶子组合成了茶,如果去除这里面的任何一个因素,这就发生了变化,这个变化就是无常。
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依存,因此一切事物都会变化,世间没有一样东西是独立纯粹的存在,都依赖其他事物而存在。
无常不意味着死亡,而是意味着变化,而死亡是变化的过程,是因缘的消散,人们往往都抗拒无常,都会焦虑,其实只要我们认清了一切和合的事物皆无常,拥抱无常,才能和每一个当下和谐相处,这样说来,无常也是一个好东西。
二、情绪和痛苦
每个人对痛苦的概念是不一样的,对某些人痛苦的定义对另一些人反而是快乐的,反之亦然。在同一个人身上,痛苦和快乐的定义有时都是会变化的。
佛陀发现,追本溯源,导致痛苦的是人的情绪。事实上,情绪即是痛苦。一切情绪都生起于自私。也就是说,它们都与执着于自我有关。情绪是一种偏见,有分别心,分别心强烈,就会执着,执着就会带来痛苦。
觉知能够解决痛苦,只有觉知了,不惑了,了解事实了,才能检视自己的情绪,要不断减少对自我的执着,觉知了不会妨碍你的生活,反而会让你生活的更加充实。
三、一切是空
法无自性是空,例如你把一个手指对着自己顺时针转,但是别人从另一个角度看则是逆时针。对于空性的东西,你有啥好执着的呢,世间的一切仿佛如梦幻泡影一样,空不是没有,不存在,例如桌子,但是桌子是由木头和钉子组成的,并不是一直存在的,一旦木头烂了,桌子也就空了。
了解了空性之后,我们的心胸都变的宽广了,想要扩展心胸,就不要习惯我们的舒适圈,如果能超越世俗,不被惯常的逻辑所限制,就能得到利益,如果我们能超越界限,就能了解空性是如此可笑的单纯。
四、涅槃超越
就是超越了时间和空间,快乐并不是目标,而是涅槃寂静的感觉,涅槃寂静不是一种状态,而是引渡众生,对佛陀而言,究竟的安歇之所,不论是天堂或涅槃,根本就不是一个地方——而是从无明的困惑中解脱出来。如果你实在要指出一个实质的地点,那可能就是你现在坐着的地方。
这整本书作者就是围绕这四法印所展开的,作者从佛陀出家开始说起,讲他一直证悟的过程,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听去读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