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章节开头引语是塞万提斯的话——想要跟猫玩,就要做好别抓伤的心理准备。
依赖(“我做不到!”)与独立(“我要自己做!”)
面对孩子黏人问题,游戏力处理的方法之一,是把孩子推开几厘米,然后通过眼神进行交流,看看会发生什么。另一种特别的处理方式,就是角色置换。由大人来拼命黏住孩子不放。黏人的孩子其实总在担心可怕的分离。但是如果我们黏住他们,他们就可以决定何时分离。
当孩子出现倒退,出现不符合年龄的幼稚时,父母可能会非常生气。但无论如何,惩罚批评并不能禁绝倒退行为,因为这些行为表明孩子在内心深处暂时需要有所依靠。只有依赖感满足后,他们才能重新出发,继续往独立的方向前进。
所以说呢,做父母需要智慧呀!假如你四岁的大孩子爬进了小弟弟的婴儿车,那么如果你不耐烦甚至大发雷霆让他下来,这不是你坐的,或者取消他这么大了还坐弟弟的婴儿车,羞不羞啊?十有八九孩子会跟你对抗,最后他就是不下来看你怎么办?那如果你是用喜悦的声音说:“哇!好大的婴儿啊!我还没见过这么大的婴儿呢!”假如他开口说话,你就惊呼:“天啦!婴儿还会说话。太神奇了吧!”你会很快发现他马上就从婴儿车里出来,对你表演能跑会跳。
孩子激怒大人的另一个极端,就是表现得过度独立。他们总是想摆脱大人的监控,不要大人的规则,的确令人头疼。我们既要保护他们,但也要让他们能够伸展翅膀。其实我们需要放轻松些,不要去管那么多事。也就是灵活一点,其实这对我来说好像有时行,有时我也固执得很。但是两边都不退步,结果肯定不会好到哪里去。
作者的观点是当孩子在我们玩游戏时想要打破规则,甚至设计对她有利的规则,然后赢了我们。其实这没有什么,因为让孩子主导游戏、掌握规则可以把孩子的杯子蓄满,而满杯的状态使孩子在离开我们时,能够更加快乐地参与到小伙伴们的游戏当中。“让我说了算”和“让我赢”的游戏,帮孩子把根扎深,“让我全力以赴,没有特殊礼遇”的游戏,让孩子试飞自己的翅膀。
想起女儿玩逻辑狗,如果她完成得全部正确,我会给她一个亲亲,后来我突然意识到这样不对,于是赶紧纠正,没关系啊!就算你没有全对,妈妈还是要亲亲你,因为你认真完成了。后来,没想到她真的把我的话听进去了,一次边玩边自言自语:嗯,没有全对的话妈妈也会亲我的。哦,天哪!我差点太功利了,好在及时纠正了。是啊,不管玩什么,她表现好就亲她,不好就能不高兴吗?不能这样。
攻击性
很多人不喜欢攻击性游戏,但是当我们明白了攻击性游戏存在的原因,以及会对孩子产生什么效用,或许我们就不会那么排斥,甚至试着多参与一点了。
这里还讨论关于该不该让孩子在生气时去打枕头,石头或者树干。一方认为能勾引有效释放攻击冲动,另一方坚持认为这只会强化攻击行为,让孩子学会暴力。作者认为两种观点都有道理。他觉得关键在于是否基于联结。
积极的打闹游戏,孩子能够尝试自己身体的力量。如何才能让一些男孩子的“社交实验”不太出格呢?那就是多和孩子一起游戏,这样我们才可以保护孩子,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示范怎么合理地释放攻击情绪。
想起女儿一起玩的姐姐,最近对女儿的态度不是很友好,她张牙舞爪地吓唬女儿,女儿也会皱着眉头不解,甚至愤怒地喊,推姐姐!后来我终于搞清楚,小姐姐在幼儿园会有男生那样对她,吓唬她,她觉得自己的力量很弱,于是在我女儿身上找回自己的力量感。我当然不会让我女儿去承受,我提出建议,你可以来吓唬我,看看我怕不怕,于是她追着我跑,怒吼,我吓得跑啊跑,边跑边说,好恐怖啊!大恐龙来啦!后来,她才能友好地与女儿正常玩耍。而在这之前,连好吃的零食水果也不能让她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