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管建刚老师的《家常课十讲》,对使用任务单的做法一直有似曾相识之感,翻看以往的读书笔记,发现苏霍姆林斯基早就有这样的理念,原来习课堂的理论依据在这里:
“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完全独立的完成作业。对全体学生的讲解少一些,每一个学生安静地、无声地、聚精会神地从事脑力劳动的时间多一些。”在检查知识的时候,应让所有的学生都从事积极的、独立的脑力劳动。
“不急于提问完成作业的好学生,准备一些难度大一些的补充题,使最好的学生也要认真动脑筋。”这不就是习课堂中“背奖励题”环节的理论依据吗!
只是不同处在于:
苏霍姆林斯基的具体做法是每个学生准备一个草稿本,听教师的问题,在自己的练习本里写出简短的答案,把自己的知识跟被提问到的同学的知识进行比较。
而现代社会科技发达,资源相对丰富,可以提前印制人手一份的“任务单”,方便操作。
对于我们没有实验要求,不能保证“任务单”供给的班级,就不妨参考苏霍姆林斯基的最原始的做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