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读春秋战国思古今教育”系列的第二篇。
自从郑庄公干掉了母亲和弟弟的阴谋夺权集团,郑国上下形成了稳定和平的治国氛围,国内一稳定,国力和影响力渐渐就向上走了。
当时所有的诸侯国都有一个统一的“父亲”,那就是周王室。
说起来周朝的分封制,就如同一个大家长带着一群儿子一样。当父亲体力渐渐不支,而儿子渐渐长大,力量决定地位,是从家庭内部到世界各国通用的真理。
当时,周王东迁,不论是军事实力,还是政治影响都已经被诸侯们所轻视了。但多年的传统惯性,大家都还没有公开翻脸。
这反抗“父权”的关键一战的第一枪,谁去打响呢?就是郑庄公,这个寤生秉承着母亲的恶梦而来的雄主,渐渐成为了周王的恶梦。
说说发生了什么事情。当初,寤生的祖父、父亲都是王室卿士。简单地说,就是要为王室出力办事的。比如周成王时代的周公旦、召公奭(shì);周康王时代的召公奭;周穆王时代的祭公谋父、吕侯、毛公;周厉王时代的召公、周公;周平王时代的郑武公、郑庄公。
其中,卿士的代表性人物就是周公旦,他自己是鲁国的国君,但是为了王室的事儿无比勤勉,留下“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丰碑,与之相比,寤生连周王都不来朝见。这让平王心里非常不舒服。
周平王当然知道,东迁对于王室的影响是多么巨大。他非常想重振朝纲,就得有几个得力的助手,再加上几个开刀的人物或者事件才能一展宏图。
他想来想去,既然郑国的庄公不来帮他,那么就用他来开刀,如此一来,既可以解决得力助手,又可以敲山震虎,一举两得。
平王当时的身体不太好,所以他加快了实施的步伐。他寻找的助手是虢公忌父,可是他还没有来得及开展工作,消息就已经走露了。忌父还没有上班呢,庄公的质询函就来了。
在这个关键的时刻,周平王咋办?
《左传》记载,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为周。
也就是说,周平王回复郑庄公说,真的没有这回事儿呀。为了表达对郑公的相信和安抚,周王室和郑国互相派出王子为人质。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昏招。或许当时的周平王已经病重,不能正常思考了。因为随后平王就崩了,随后“周人将畀虢公政”,这可谓是继承了平王的遗志,坚决让虢公来当卿公,这可真是另外一个昏招。
如果前面要换,那么平王就不要说“无之”,随后让王子去当人质。一个是失信,一个是让王室与诸侯成为水平相当的权力主体。
既然说了“无之”,那么后面就不要让虢公来为政。虽然郑公不来,那就不来吧,总比前后反复,言行不一要好得多。
庄公这个狠人当然不会咽下这口气,王室的昏招反而给了庄公扬名立腕儿的机会。这回是军事行动:庄公派祭足率一支部队,替周王把“温”这个地方的麦子给收了,到了秋天,又“取成周之禾”,于是“周、郑交恶”。
前面说了,当时的周朝天下,就像一个家庭,父亲老了,儿子大了,矛盾就出现了。父母迟早要是交权的,如果没有精心经营的家庭关系,那么父母在力中心移交过程关键时刻,难免会动作生硬,表现得那么不自然。
千里江山虽好,但该转手的时候就要果断,要不然,只能是很不体面。
新生力量总是会取代老去的势力。郑庄公这个强壮的“儿子”外交手腕非常高明,而周王室这个老迈的父亲却真的昏聩不堪动作僵硬,导致最后这对“父子关系”已经到了不可弥合的地步。
父母对于孩子,可以有想法,但更要有做法。简单粗暴地安排一下,你就真的以为,孩子不会有自己的想法?当他们小的时候,反抗力弱就不会有太大的抗拒。
但是当他们有能力的时候,这种积怨就会爆发出来,好一点的如同“文斗”,孩子像鸟儿离开老巢,再也不会回来了。糟一点儿的,家里时不时上演“武斗”,鸡犬不宁四邻侧目……何苦来哉?
所以父母一定要小心经营家庭关系,任何时候都不要掉以轻心。对于家庭关系,这个将陪伴一生的关系,再怎么精心也不为过,再怎么小心也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