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朋友圈都在转发“从来都没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的鸡汤文。可见,身边的朋友对这句心灵鸡汤都有所感触。我也不例外,因为,这句话让我想起了我的爸爸妈妈,是他们含辛茹苦的付出,才换来我今天的岁月静好,他们就是为我负重前行的人。想到这里,爸爸妈妈在生活中经历过的磨难和养育儿女的艰辛也点点滴滴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痛失儿女
在我小的时候,记忆最深的,是爸爸妈妈经常外出好多天,留下我一个人呆在家里。好不容易等到他们回来,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片哭声。那时我虽然很小,但还是模模糊糊的知道家里又发生了一件不幸的事——我的又有一个弟弟或妹妹不在了。记得有一次,妈妈一边抹着眼泪,一边摸着我的头说:“可怜的伢啊,我们种下萝卜再出门的,现在萝卜都长大了我们才回来。你一个人在家真的很乖。”
等我长大一点,妈妈告诉我,我排行老三,我上有哥哥、姐姐,下有弟弟、妹妹,五个儿女前前后后都得了同样的病症。爸爸、妈妈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都在为这些孩子的病情而奔波。县城、省城各地跑,医院里住过,庙里也呆过,但都因为医治不好而不幸夭折了。看着自己的孩子一个个的失去,爸爸妈妈撕心裂肺的伤痛和折磨是常人无法想象的。(后来找到了病源——爸爸、妈妈是近亲结婚。对此,他们都感到很无奈。)
只有一个孩子总归是不甘心的。在国家实行严厉的计划生育的那几年,妈妈又东躲西藏,说尽好话,终于给我生了一个弟弟。所幸我和弟弟的身体都健康,爸爸妈妈也过上了几年幸福的日子。
筹集学费
爸爸、妈妈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那些年,家里每年的收入就是卖粮食、卖棉花和卖猪。卖粮食和棉花的钱供我们平时花销,卖猪的钱攒学费和过年给我们添置新衣服。随着我们慢慢长大,学费和生活费也不断增长,家里负担起来也越来越吃力了。但爸爸和妈妈都说,只要我们想读书,无论多大的困难,他们都会想办法供我们读。
我在外地求学的那几年,通讯还不发达,交通也很不便,我的室友们大多是一次性带足一学期的生活费,学期中还会汇款几百块钱。可是,我上学只能带齐一个月的生活费,以后家里每次给我的汇款单上只写着20元或者30元,最多一次50元。尽管钱不多,可我心里清楚,那是爸爸妈妈不知又变卖了家里的什么东西才攒起来的。
后来,弟弟也考上了大学,在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几天,爸爸妈妈在全村人面前扬眉吐气了,因为,家里的一双儿女都给他们争了光。那段时间,爸爸说话的声音特别响亮,妈妈的腰杆也挺得特别直。可是,在背地里,我看到了爸爸妈妈忧郁的眼神——他们在为弟弟每年几千块钱的学费而发愁。我问妈妈:“家里到底有多少钱?”“50元”妈妈说。
为了凑足弟弟的学费,我拿出自己仅有的积蓄,爸爸外出找亲戚朋友借钱。最后,终于在弟弟去大学报到的前一天凑齐了八千块钱。在我送弟弟上大学的那天,当我接过爸爸手里的钱,看见二十、十块甚至几块钱的零钞都放在里面。我知道,我这一走,爸爸妈妈真的是身无分文了。
这么多年都过去了,当我回过头来想想以前的情景,觉得当年的爸爸妈妈是多么的不容易。记得有一天中午,爸爸妈妈突然出现在我上班的地方,妈妈说话吞吞吐吐,爸爸一声不吭。后来我听明白了,原来是爸爸骑自行车载着妈妈到城里来看病,身上带的钱都买了药,肚子饿,没钱吃饭,没有力气骑自行车回家了。妈妈提议找女儿,爸爸不答应,他说慢慢骑,总会到家的。在妈妈的坚持下,才有了我带着他们吃一顿饭的机会。爸爸就是这样一个人,在自己女儿面前都开不了口提哪怕一点小小的要求。可是,为了给弟弟凑学费,他硬是去求亲戚朋友借钱。我想,当时爸爸的内心该有多难堪。
为了按月给弟弟寄生活费,妈妈改种蔬菜了。她说每天卖蔬菜可以赚点小钱,攒起一个月的小钱就是一笔“大钱”,凑足“大钱”就可以寄给弟弟了。每天晚上,妈妈摘菜、扎菜,准备好第二天要卖的蔬菜,第二天天没亮就挑着担子出去卖菜。空闲时间妈妈就出去捡垃圾。记得有一次,妈妈在路边捡到了一块铁,她高兴了好半天,我听见妈妈说:“又可以卖一块多钱了。”
爸爸离世
那一年的某一天,我突然接到家里打来的电话,说爸爸被车撞了,在送往县城医院的路上,让我赶紧过去。等我赶到医院,医生说爸爸情况危机,让我们赶紧转到省城医院。但是,在转往省城医院的路上,爸爸就停止了呼吸。
妈妈的天塌了,她伤心欲绝。
妈妈说:“他早上出门时只吃了一碗稀饭,给他煮的鸡蛋和煎的豆腐他舍不得吃,都留给了我。”
妈妈说:“我给他买了一双新拖鞋,他舍不得穿,说要留着过年的时候再穿。”
妈妈说:“为什么要把他撞没了?哪怕撞成残废也好,这样我可以照顾他。”
…………
妈妈告诉我,爸爸一生命苦,没享过一天福。小时候因为家里“成分”高被抄过家,挨过斗,讨过饭。后来家里情况慢慢好转,有了一双儿女,爸爸心头的阴影才慢慢散去,性格上的隐忍才慢慢变成了心满意足、如愿以偿。在我们小的时候,爸爸给了我们无尽的爱。夏天,我和弟弟躺在竹床上,爸爸妈妈一人一边,抬着我们荡秋千。那种晃来晃去的美好感觉一直深藏在我们心底。冬天,一家人窝在火盆边打扑克,爸爸故意输给我们,逗得我们哈哈大笑。最温馨的是吃饭的时候,一家四口围坐在桌子旁边,边吃边说着笑话。如今,那张饭桌边将永远缺少一个逗我们开心的人了。现在,我们在吃饭的时候,永远将饭桌右边空缺着,以表达我们对爸爸无尽的思念。
空巢妈妈
时间如阶梯,我和弟弟在妈妈的呵护下拾级而上,羽翼也逐渐丰满,并有了各自的工作和事业,再也无法陪伴在妈妈身边了。妈妈在岁月的流失中变成了一位空巢老人。
可喜的是,近几年国家对农村实施了很多优惠政策,农民种粮不但不交公粮,还有补贴。妈妈每个月还能领到老人津贴,再加上子女孝敬她的钱,妈妈终于不愁吃、不愁穿,可以享享清福了。尽管家里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而妈妈勤劳、简朴的本色依然没有改变。
如今,每天晚上守在电话机旁边,等着儿女们的电话就是妈妈最重要的一件事情。为儿女们煮上一餐可口的饭菜,这也是妈妈最开心的时刻。那天晚上,我拨通妈妈的电话,铃声刚响起,就听到电话那头妈妈的声音。听说我明天要回家吃饭,妈妈高兴地连说了几声好。
第二天回到家里,妈妈自然是一阵忙碌。知道儿女们讲究,家里的茶杯、桌椅已经擦得透亮,炖的、炒的也都准备妥当。看我走进厨房,妈妈连忙让我出去,说是怕弄脏了我的衣服。无所事事的我只好躺到床上玩手机。
一会儿,厨房里传来了柴火的“滋滋”声和锅铲的翻炒声,睡房里是我微信聊天的“嘟嘟”声,几种声音混杂在一起,让我莫名生出一种温馨和踏实之感。
当我微信聊得正起劲的时候,妈妈走过来,站在房门口喊:
“芳,饭熟了,快起来吃饭”
“芳”是我的小名,随着年龄的增长,现在只有妈妈是唯一喊我小名的人,听起来格外亲切,我的脑子里又闪现出童年时代的光景。
记得读小学时,每天放学后,我总要跑出去和小伙伴们在村头稻场里玩“躲猫猫”的游戏。当天快黑下来的时候,我总会听到远远传来妈妈熟悉的喊声:
“芳——,回—家—吃—饭—啦!”
“哦——,我—回—来—啦!”我也大声应答着。
那一喊一答的声音越过房屋顶,在村子里的上空飘荡,让宁静祥和的村庄弥漫着最淳朴的烟火气息。如果我贪玩,没有及时回去,妈妈的喊声会再次响起,直到我满头大汗跑回家。
现在,听到妈妈熟悉的喊声,我连忙从床上起来,走出房外,看到饭菜已经摆上了桌。那道丝瓜瘦肉汤是我很早以前不经意间念叨过的,没想到妈妈一直记在心里,这次特意为我做的。
我端起盛好的饭,低头吃了一会儿,才发现妈妈并没有端起碗筷。
“妈,您为什么不吃呀?”
“没事,我不饿,你先吃”,妈妈一边摇着蒲扇,一边慈爱的看着我大口吃饭,自己并没有吃的意思。
我突然想起,70多岁的妈妈身体并不健旺,每次劳累后食欲不佳,不能马上吃饭,而是要先坐着歇一会儿再吃。
我放慢了吃饭的速度,只想等着妈妈歇好后一起吃。妈妈似乎明白了我的心思,她端起碗,盛了很少一点汤,象征性地喝着,也算是在陪我吃饭。
我突然发觉,妈妈的背有些佝偻,妈妈的脚步有些迟缓,妈妈喊我吃饭的声音也远不如我小时候那样洪亮了。不知不觉中,岁月已经在妈妈身上刻下了深深的痕迹。而作为儿女的我们,却总是以忙碌的名义,忽略了妈妈的牵挂,也错过了妈妈缓缓变老的历程,还心安理得的享受着妈妈的服务。
有一种幸福,叫妈妈喊我回家吃饭。 有妈妈守候着的家永远是儿女们最温暖的港湾。
*:W�-�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