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12月份了,再过一个多月就要期末考试了,看了一下课程进度,还有两个单元没给学生上。我粗略地估计了一下,要上完这两单元,估计得用一个多月时间。这样算下来,一个多月刚好能够进完新课,但是却没有了复习时间。只要你在中国上过学,就应该知道复习是多么的重要,考前做几套试题是多么的重要。这让我很为难:把新课讲完吧吧,没时间复习;不讲完新课吧,万一考试时出现这里面的内容学生该如何回答,如何得分啊。
最后,经过“慎重”思考,我选择放弃讲新课,决定在接下来的一个多月里,把全部精力放在复习前五个单元上。
对于大多数老师来说,这个想法很“疯狂”------临考之前哪有不把新课讲完的啊!
果不其然,当开教研会的时候,我把这个计划一说,同科的老师感到惊讶,表示不解。这个我早已料到。因为全校还没有那一位老师像我这般干过。每到这个时候,常见情形之一便是校领导经常跑到办公室询问老师们:“课上完没有?”。在校领导的敦促下,新课还没进完的老师们往往忙着赶新课,“断然”不会做出像我这样的决定。因此,对于我的这种决定,同事感到惊讶是很正常的。
为了说服她,我给出了自己的理由:咱们学校是一所乡镇中学,老师们的年终绩效工资的多少是和成绩挂钩的,所代的班级成绩越好,老师的年终绩效工资越高,否则反之。而成绩的高低和三个因素有关,分别是:优秀率、合格率和平均分。与城里面的学校追求优秀率不同,基层学校更看重合格率,也就是尽量保证每个学生的成绩能够合格就行。因此,在这三项(优秀率、合格率和平均分)之中,一个班的合格率越高,则成绩就越好,老师发放的绩效就越多。从这个点出发,我们应该想方设法去提高合格率,也就是保证更多的学生拿到60分以上。而前五单元是本学期的重点,如果满分是100分的话,能占到85分。只要学生们能把这部分内容都掌握的话,及格不成问题。如果把精力放在讲后两个单元,即使学生把全部知识掌握了,最多只能拿到15分。在前五单元没有复习的情况下,单单依靠这15分也很难保证及格。所以,我们应该果断放弃后两个单元,而且这样做也并不影响学生以后的学习。最重要的是这是对学生的负责----及格总比不及格强吧。
说道这里,她明白了,欣喜的说道:“我怎么就没想到呢?本来我还在纠结要不要上新课,这下心里的包袱终于放下了!”
我笑了笑对她说:“这就叫做有舍才有得嘛!”
呵呵,“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多面简单、朴素的道理啊,但就是有许多人想不到,运用不到生活中去。
为什么会想不到?我想恐怕是没有养成“舍”的习惯。因为一旦舍弃一些东西,心里便会焦虑,甚至恐慌。为什么会焦虑和恐慌呢?因为大家觉得不安全了。就像前面我说的一些老师,一旦新课上不完,就会害怕学生失分,害怕学生考不好,害怕领导批评、害怕家长指责,害怕自己的绩效工资会减少,害怕影响自己的生活。结果,为了追求“绝对的安全”,他们妥协了,开始讲新课了。最终,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损失惨重。
所以,在生活中,我们不敢舍弃某些东西,是因为这些东西能给我们带来所谓的“安全感”。但这些“安全感”往往是虚假的,它们不能不仅不会给我们带来真正的安全,反而会成为我们身边隐藏的“定时炸弹”,在关键时刻,给我们“致命一击”。假如我非要“心安理得”地把新课讲完,结果期末考试考的一塌糊涂,只恐怕领导不会绕过我,年终的绩效工资恐怕也要损失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