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里,不少看似秽浊之物实为良药。
从动物粪溺(粪指大便,溺指小便)到人体粪溺,古人通过实践发现其独特药效,这类药物虽特殊,却在历代医案中留下诸多疗愈佳话。
如今,现代医学的“大便银行”与益生菌疗法,更印证了其中蕴含的科学道理。
中医对粪便入药的运用由来已久,且细分精当:
人粪衍生:人中黄(将甘草末置于竹筒中,埋入粪坑浸泡后的制品)善清热解毒;金汁(又称金水)需将健康人粪密封发酵数年,用于温病高热;人中白为尿池结晶尿垢,能清热降火、止血疗疮;人尿古称回龙汤,尤以童子尿为优,可滋阴降火。
浙江东阳街头的童子尿煮鸡蛋是非遗美食,很受食客欢迎。
禽鸟粪便:鸽子粪名左盘龙,能祛风通络;麻雀粪称白丁香,可消积除翳;蝙蝠屎曰夜明砂,善清肝明目;兔子粪唤望月砂,能解毒杀虫。
走兽粪便:复齿鼯鼠(寒号鸟))的屎尿合为五灵脂,活血止痛;蚕砂是家蚕的粪便,祛湿通络;野猪粪制为黑冰片,消积导滞;抹香鲸粪便所成龙涎香,行气活血、开窍醒神。
家禽粪便:鸡矢白为鸡粪中的白色部分,利水利湿,治膨胀积聚。
历代中医名著里面记载的用粪便治疗疾病的典型案例有很多。
黄龙汤,出自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卷二,是一种特殊的中药方剂,主要成分是陈年粪汁,尤其是久置的粪便,将粪便反复过滤、煎煮后得到的“粪清”就是黄龙汤。用于治疗食物中毒、霍乱等导致的剧烈呕吐腹泻,治疗伤寒后期的高热、心下烦闷、狂言见鬼等症状,通过其清热解毒、止泻固脱的作用挽救危重症患者。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收录了多种粪便相关的“药物”,如“人粪”“粪汁”“人中黄”等,记载其可用于治疗“时疫热病”“热毒发斑”“食物中毒”等,认为其能“清热泻火、凉血解毒”。
粪便入药的疗愈实例。
医案1:金汁治温病发斑。
清代名医叶天士曾治一少年,感染温疫后高热不退,皮肤发斑,烦躁谵语,药用寒凉无效。叶天士诊为“热毒深入营血”,取陈年金汁50ml,兑入清凉饮中灌服。次日热退斑减,再以清营汤调理而愈。金汁经长期发酵后,热毒已去,留下的益生菌与代谢产物能有效抑制邪热,契合“以毒攻毒”之理。
医案2:五灵脂治瘀血腹痛。
一陈姓女性患者,产后腹痛半年,痛如针刺,恶露色暗。舌有瘀斑,脉涩,属瘀血阻滞。予五灵脂配蒲黄(失笑散),水煎服。3剂后腹痛大减,续服1周痊愈。五灵脂虽为粪尿混合物,却能入血分,通利血脉,恰合“瘀血不去,新血不生”之治则。
关于失笑散名字的来历还有一个传说呢!
相传北宋开宝年间,京郊钱员外女儿出嫁时突发痛经,一蔡姓郎中用五灵脂粉加蒲黄粉让其服下,片刻后疼痛消失,新娘破涕为笑,因此药粉可令失笑者转笑,故取名“失笑散”。
另一种说法是古人用此方后,患者常于不觉中诸证悉除,疼痛消失,不禁欣然而笑,因此得名。
医案3:蚕砂治疗风湿痹痛。
王姓老农患风湿性关节炎5年,每逢阴雨天气则下肢酸痛沉重,步履艰难。诊见舌淡苔白腻,脉濡缓,属寒湿痹证。用蚕砂30g(布包)与薏苡仁、苍术同煎,温服并用药渣外敷。1月后疼痛减轻,坚持3月,行动如常。蚕砂性温而利,能引寒热从下焦而去,为治风寒湿痹之良药。蚕砂能够化湿浊、和脾胃,恢复脾胃的正常运化功能。此外,蚕砂还有活血化瘀通经、清肝明目的作用。
医案4:人中白止鼻血不止
一孩童常鼻出血,色鲜红,伴口干、小便黄。取人中白研末,吹入鼻腔,同时以回龙汤(童子尿)兑温开水饮服。当日鼻血即止,续用3日巩固,半年未复发。人中白清热凉血,童子尿滋阴降火,内外合治,标本兼顾。
这些案例的核心是利用粪便经炮制后产生的微生物或代谢产物调节肠道功能、清除毒素,本质上与现代“粪菌移植”原理有相似之处。
近年来,西方国家纷纷成立大便银行。
亚洲的新加坡,也于2022年6月成立了第一家大便银行,由新加坡肠胃病学家David Ong创建。
存储目的:负责收集粪便,并对粪便进行检测,向医院提供粪便微生物移植手术所需要的粪便样本,用于治疗那些传统药物难以奏效的顽疾。
存储费用:样本存放的最初10年,所有者需支付5500美元,约合人民币3.7万元。
“大便银行”储存健康粪便,通过粪菌移植治疗难辨梭菌感染、炎症性肠病等,其核心原理与中医利用粪溺中“生生之气”(益生菌、活性物质)异曲同工。中医将粪溺入药,并非简单“以秽治秽”,而是通过炮制去其毒性、存其偏性,再结合辨证,使“浊物”发挥靶向治疗作用。
这些看似奇特的药物,承载着古人“万物有灵、药食同源”的智慧,也为现代医学提供了传统与创新交融的例证——疗愈的力量,或许就藏在那些被忽视的寻常乃至“秽浊”的粪便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