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写到安乐死,想到《三体》这本书,刘慈欣是这本书的作者。又想到刘慈欣曾经与上海交大的科学史教授江晓原教授有过一场关于“吃人”的辩论。
当时刘慈欣假设,如果世界末日,只剩下他,江晓原和现场的一位主持人美女,“如果我们三人携带者人类文明的一切,而我们必须吃了她才能生存下去,你吃吗?”就这样一个问题,两个人有着完全不同的看法,刘慈欣认为:全部文明都在我们的手上,不吃的话,这些文明就要随之覆灭。江晓原则认为:如果我们吃了她,就丢失了人性,一个丢失了人性的人类,还有什么拯救的必要?
可以看出,刘慈欣是更为现实主义的,这与他是一名科幻小说家有着很大的关系,所以他要选择世界文明的物质需求,生存下去才有可能在世界中保存下文明。所以即便吃人也不为过,不能因为一棵树而舍弃一片森林。或者说这种决定是更为理性的。
在江晓原的看法中,是更为理想主义的,吃人是味道道德行为的,在社会起源至今,吃人的行为在根本上就被世人唾弃,这种令人感到恐慌,残忍的文明,违背了传统的道德主义精神,那么这样的文明不要也罢。
在《社会契约论》中,卢梭认为,人生而平等。如果在社会道德的角度上来说,吃人违背社会生存原则,但在我看来,其实这或许不重要,重要的是,如果吃了这个人,那么下次一样还是要吃人,即使这种文明衍留下去,是否作为旧文明的补充,或者是新文明的起源?还是隐瞒文明发展的事实。
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兽性失去一切。我倒是觉得我是这种人,但在这样的问题下,我会选择不吃人。
这就像《菊与刀》中关于日本战争中的解释一样,日本把胜利的希望寄托在精神上,他们嚷着日本必胜,精神必将战胜物质。这种强有力的,富有充实的精神世界,支撑着日本民族在战争中强大(侵华战争)。如果有足够的信念支持保护文明,那么文明就不会消失。我更赞同江晓原的:一个丢失人性的人类,还有拯救的必要?所谓宁缺毋滥,正是如此。
那么我还有一种办法,可以选择性的吃掉刘慈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