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是想通过本书传达什么呢?或许是想以一个“局内人”的身份揭示美国底层白人最真实的生活,来让人们真正走近这群人,了解他们最真实的生活和需求,当然,如果能够做到相互温暖、体谅,自然最好。
J.D.万斯作为一个典型的实现“美国梦”的代表,依靠自己的努力和一些关键亲友的帮助,从社会底层一步步成为精英,事业有成、婚姻幸福,可以说是人生赢家。但尽管获得了世俗上的成功,但作者仍时时感到不安,童年的生活、父母的影响、过往环境在自己心底留下的烙印,时常会在作者现在生活中产生影响,或有意识,或无意识。也正是这种不安,或许才促使作者写下这本书,他想将视角引向他从小生活的环境,那里还有很多人在为生计而挣扎,更多的人没有走出来,在生活面前妥协,败给了毒品、败给了暴力、败给了懒惰、败给了自己……或许外人会说,难道他们就不能为了“美国梦”努力奋斗吗,难道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做的是在毁掉自己吗?作者可能就是想告诉这些外人,来看看他们最真实的生活,看看他们在经历什么,在恐惧什么,在逃避什么,或许能更理解他们。
当然,作者是不认同那些颓废的乡下人的,如果没有阿嬷、姐姐等人的帮助,作者也可能沦为他们的一份子,但作者想打开一扇窗口,告诉屋外的人,屋内的人不是天生就懒惰、崇尚暴力、沉迷毒品,也告诉屋内的人,外面有更美好的生活,通过自己的努力是可以实现的,不过自己也要付出很多。
人际关系、社会资源的重要性,这是作者进入耶鲁后感受至深的一点,可能有些功利性,但却是很现实的。穷苦人家的孩子没有太多接近上层社会的资源,会错失很多机会,更难得有人会在他们的人生道路上给予正确的指引。作者是幸运的,年轻时有阿嬷,后来有教官、导师、女朋友。而很多“乡下人”在面对人生抉择时,很难得到合适的建议,有时连榜样都很难找,所以难免迷茫,有时甚至自以为是地做了错误决定,比如如果不知道可以依靠助学金花费更少的钱进入优秀的私立或州立大学,可能就选择了花费更多、资源更差的社区大学。
当认真走进一个群体,你才会看到他们的喜怒哀乐,看到他们的挣扎,也看到他们真正的需要。可能外人眼中的“乡下人”,多少存在很多误解,当消除那些有色眼镜和偏见,看到的才是真实的东西。
但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作者并不是在为“自己人”辩护,作者多少次眼见身边人堕落却深感无奈,他的母亲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作者想帮她,她也数次似乎要振作起来,但好像就是在命运的漩涡中挣扎轮回,永远无法挣脱。他体谅自己的母亲,清楚她受的伤害和苦痛,但对她的“不争气”又想痛斥,一种爱恨交织,又愤恨又害怕的情绪。正是这种复杂的情绪,让作者有了一个不同的角度来看待自己身边的亲人、朋友、邻居,进而是整个社群。
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对于个人而言,总要心存“美国梦”,努力为自己的明天创造可能,多一分付出,总会多一分回报,至于那些社会不平等,总是无法抹平的,有一万个理由抱怨和自我安慰,但前方也有美好的可能在等待着你,但需要你跳出来,才看得到。
但问题是,你拥有跳脱的力度和方向吗?
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