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看到身边有好几个朋友辞职,或主动或被动,询问一下发现并非是找到更好的工作,却都很是怡然自得。
我有点不解。一位是做软件销售,一位是造价工程师,一位是连锁零售店长,辞职之后,一位是在家安心读书,一位是复习备考,一位是准备先骑行一月。跟他们聊了之后,我几乎得到了一个相同的答案,停下来是为了更好的思考,慢下来是为了走得更远。
好像很有道理,但不禁要问,思考真的需要停下来吗?渴望成长的心能慢下来吗?
恰好,最近我也在思考这些问题,一直知道要做减法,但总是剪不断理还乱,似乎学了不少东西,也做了点事情,不是吗,要不然整天忙忙碌碌的干啥呢,可,没有成效,回头一看,说不出自己做了什么,当时觉得挺重要的事情,可事后来看对自己帮助不大。这时候我领悟到一句话,要想知道自己这段时间过得有没有意义,这件事情需不需要做,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拿掉这段时间或这件事对现在的自己有没有变化。按照这个标准,我可以拿掉一个月,甚至一年、两年……
前几天在某个契机下,对《礼记·大学》中的一句话又有了新的理解。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从这句话我有了两点新认识:
- 1、想要内心安定,首先要止,停下来,慢下来,让思维从粗想变成慢想,从粗觉变成细觉。这就像禅宗中所说的,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是终日吃饭,却胃肠品得一粒米,总是狼吞虎咽,三心二意,根本就没有停下来,细细咀嚼饭菜的滋味。我们所谓的思考也是这样,到处学习,各种输入,却都不过是狼吞虎咽、囫囵吞枣,根本没有细细感受消化吸收,而各种思考念头也不过是浮在表面,一掠而过的肤浅,不停下来又怎能细细品味,深入思考呢,浅薄化的浏览模式下的认知思考决策只不过是被他人和时代裹挟的产物。
- 2、想要有真正的思考,独立有深度,必须先有安定的内心。内心不定,就会受到外部的干扰,就像小时候父亲经常说我的“蚂蟥听不得水响”;内心不定,就只能是表现型人格,因为你没有稳定的自我,心无定见,只能随波逐流;内心不定,你的思考与行动都是低效与肤浅,内心不定,心猿意马、新如乱麻,首先就会消耗自己的能量,同时,根本无法集中注意力去认真与深度的思考。思考先要心定,很多人还不明白,一个有智慧洞见的人,并不是仅仅依靠某某思维工具或模型,必须先有好的心理素质,或许这就是古人重视德行心性修持的原因,也是德不配位的又一层面注解。
如此说来,我得祝贺那三位朋友,他们都已经找到了正确的方法。我自己也是,必须大刀阔斧,快刀斩乱麻,一定要做减法,正所谓“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这个7、8月份,在保持最少连接的情况下,排除外部噪音,全心全意闭关学习专业内容,做最重要的事情。
继续回答第二个问题,渴望成长的心能慢下来吗?
慢以致远的道理很多人都说明白,但其实你并非是真明白,否则又怎会做不到,真正的知是与行合一的呀,这还是未能深入思考与身体力行的缘故。
还是先从吃饭的例子讲起,你能慢慢吃饭吗,这不但是为了品尝真滋味,也不仅是训练专注力与活在当下,更是为了活得长远。细嚼慢咽,可以更好的消化吸收,胃是一团肉,可以通过分泌胃酸进行化学分解消化,但是大块食物就很难消化,这需要我们的牙齿嚼碎,这种物理消化就需要依靠牙齿的咀嚼,同时,咀嚼的过程中口腔分泌的唾液也可以帮助胃进行化学消化,所以狼吞虎咽你的胃一定会出问题。这就是慢以致远的活生生例子。
跑步也是一个典型案例。以前上学的时候,我跑一千米就累得不行,现在,我居然没怎么训练就可以跑办程马拉松了,真是不可思议,难道我身体素质提高了,不可能啊,工作之后的运动肯定是没有上学的时候多,那这是为什么呢?一是思维上的限制,其实我们都是可以跑很远的,但自我设限,加上老师误导,居然1500米就叫做长跑;第二个原因更重要,上学的时候跑太快了,总是争先恐后,距离是固定的,那就拼命的想跑快点,结果呢?欲速则不达。现在跑步再也不跟谁比了,慢一点又何妨,甚至是越慢越好,跑快了就气喘吁吁,身体到处不舒服,你肯定跑不远,还会认为跑步就是非常痛苦的事情,从此对跑步望而却步,谈而色变,真的,我们对学习读书这件事不就是这样吗?学英语更是这样。慢一点,享受过程,很舒服的状态下,你才愿意跑,爱非坚持,慢以致远。
知止而后有定,慢以致远。当你迷茫、焦虑、不满、不爽的时候,不妨先停下来。不用担心停下来慢下来可能失去什么,回想一下,假设拿走你的上个月,你就真会缺点什么吗?事实是,反而如果一直处在原本忙忙碌碌的状态,你不过是在低水平重复,就像一只四处乱撞的苍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