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关于货币的国际化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1971年,Cohen从货币职能的角度认为国际货币的职能是货币国内职能在国外的扩展, 当私人部门和官方机构出于各种各样的目的将一种货币的使用扩展到该货币发行国以外时, 这种货币就发展到国际货币层次。[1]
1998年,Hartmann扩展了Cohen的定义,从支付手段、记账单位、价值储藏手段三个角度论述了货币国际化的定义。
2003年,蒙代尔提出:当货币流通范围超出法定的流通区域, 或该货币的分数或倍数被其他地区模仿时, 该货币就国际化了。[2]
关于一国货币要成为国际货币的条件,理论界主要从一国货币作为国际交换媒介的条件、一国货币作为国际记账单位的条件、两个角度进行阐述。综合以上的观点,Bergsten(1975)提出:一国货币之所以成为国际货币,必须具备政治和经济两方面的条件:该国需要在政治上具备强大的政治力量;在国际上拥有一定的政治影响力;经济上保持国内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成熟完善的金融市场、在国际经济格局中占据一定的优势;健康的国际收支和合理的结构;稳定的货币流动比率等。
Tavlas(1997)把影响货币国际运用的要素与最优货币区标准联系起来, 认为最优货币区标准能被用来解释为什么国际交易者和投资者在跨国交易中选择一个特定的国际货币。[3]
从西方学者的研究中不难发现,一国货币要成为国际货币,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主要有:受该国国际中的地位和综合国力高低的影响;国际货币既有收益也有成本, 收益和成本受国际货币的使用规模和地位影响;只有少数货币能够执行国际货币的职能,一旦成为国际货币就会面临其他货币的竞争。
[1] 何国华.西方货币国际化理论综述. 经济评论 2007 年第4 期:156
[2] 何国华.西方货币国际化理论综述. 经济评论 2007 年第4 期:157
[3] 何国华.西方货币国际化理论综述. 经济评论 2007 年第4 期: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