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没见过秦始皇,对此皇的了解都是历史故事中总结出来的,残忍暴戾,唯我独尊,但也不乏雷厉风行、杀伐果断。他的强势,他的说一不二,他的行不苟合都说明他是一个以权利为重的人。
秦始皇,姓赢,名政。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冲突频繁。有时会把自国的公子送到彼国当人质,表明友好意向。这些公子哥们有的忍辱偷生地留在异国,有的憋屈地惨死,也有的历经波折还能回国,总之处境都不佳。战国末,嬴政的父亲赢异人就在赵国邯郸为人质。秦赵长平之战的第二年,赢政出生了。长平之战对赵国几乎是灭顶之灾的创伤,民众身体心灵都受到了无以复加的伤害,赢异人一行人本来就险象环生,这会更是雪上加霜,不仅要面对赵国政界及贵族们的挤压,还要面对普通人民的愁恨,眼中钉肉中刺一点也不过分。嬴政2岁的时候,赢异人在吕不韦的帮助下回到了秦国,留下来孤儿寡母的嬴政母子,生存更是举步维艰。嬴政从小寄人篱下,被权利压制,敏感孤僻、多疑谨慎。这或许也就爆发了他对权利的追求,争强好胜、胸怀大略。好在回国后的嬴异人当上了太子,在外流浪9年的嬴政母子才回到了秦国。2年后嬴异人即位,可仅2年就挂了,嬴政13岁就登基,但母亲赵姬临政,吕不韦亲政,他是没有实际权利的。这时他就韬光养晦、隐忍坚韧,孜孜不倦地学习,诸子百家学说了然于胸,但最与他内心吻合的还是法家学说。
他的母亲的一段黑历史。所以他留下来的风流韵事鲜少,他称帝以后一直也没有皇后。他是一个不被感情牵绊的有主见的男人,有傲视群雄的一面也有冷血无情的一面。
他21岁亲政就任用法家学说的李斯大刀阔斧地变法改革、铲除异己。法家学说的韩非子更深得嬴政的喜欢,据说嬴政看韩非子的书爱不释手,第一次接见韩非子时沐浴更衣,虔诚卑恭,像小学生迎接老师一样。这就引起了李斯的嫉妒和担忧。经过李斯的操纵离间,韩非子被下狱惨死。当秦始皇知道这个消息时并没有哀伤的一点感情,这样优秀的人才我用不到,其他人也休想得到,这就是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铁血风格。
吕不韦可以说是他称帝路上一块垫脚板,他被皇帝称为“仲父”。可当吕不韦的权利和声望超过他甚至盖住自己的光芒时,就变成了始皇眼中的一粒沙子,不费吹灰之力就给铲灭得一干二净。
姬丹是和他一起在赵国的燕国质子,虽两人性格迥异,但相同的经历使得他们成为共患难的友人。后来,姬丹来到秦国,当时候嬴政正准备攻打燕国,就不顾旧日情分,翻脸不认人,百般羞辱姬丹。这使得姬丹内心也充满了极大的愤懑,所以才有了后来的“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统一六国后就制定国家政策方针。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中央集权,政权、军权都在他一个人手里,甚至还要求大众思想统一,就有了后来荒唐的“焚书坑儒”事件。他不仅要掌控生前,还要兼控身后,13岁登基开始就在骊山修建陵墓。
正是由于对权利极度尊崇,使得秦始皇过于偏执和歪曲。也因为对权利的过度操控,他的儿子们大多阴柔。无能胡亥就不用说了,被赵高“指鹿为马”而不自知。就连秦始皇看好的接班人扶苏,本应在朝野治国理政,但偏偏被老爹戍守边疆。扶苏是儒家思想的拥护者,以仁义道德为基准,应该和父王政见不相为谋。有可能是父亲锻炼儿子,也可能与父亲思想格格不入,但我觉得更可能的是与父亲的权威形成了对立,这对于强权的嬴政来说是不容许的。当在接到圣旨时,死守着儒家人的“父让儿死儿不得不死”的迂腐思想,判断思辨能力很是欠缺,从这点看是没有老子身上的血性与刚强,多变与灵动的。
他以为一切尽在他的掌握中,应该也没想到他的秦二世,秦三世及万万世不过昙花一谢,他死后也只能身臭名臭遗臭万年。
秦始皇的功与过,强与暴有历史必然、有天性所成,而成长的环境也是至关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