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认识曾国藩,是在中学历史课本里,成年后,有几次看到有人推荐他的传记,从只言片语中得知,他是中国从古至今两个半圣人中的那“半个圣人”,好奇心驱使,我昨天花了三个小时读完了这本书。
01
曾国藩,自小愚笨,很有名的典故“小偷在床底下都背会课文了,他还背不下来”,说的就是曾国藩。考秀才考进士都是“屡败屡考”,最后勉强考上;他有一身的毛病,自私、苛刻、爱抱怨、好色、爱骂人等;这样一个人,怎么会成为“半个圣人”呢?怎么会在立德立言立功方面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呢?
秘诀就是他有个最大的优点:意志力强。只要定好志向,他就会不顾一切坚持到底。
为了考中科举,自幼勤奋苦读,每日早起读书,绝不恋床,日复一日;成年后接触到朱熹理学,他立志要成为圣人,那就要“去人欲存天理”,他开始痛改自己身上的毛病,每日坚持写反省日记,将每日的身过-心过-口过,均一一记下,在日记中痛骂自己,发誓改过,对任何事情都反求诸己,先找自己的毛病;他是家中长子,为了教育弟弟和自己的孩子,坚持数年,写下大量的家书,引导他们求学向善;他自幼养成阅读的习惯,给自己定下每日看十页史书的任务,无一日不遵守。
他的意志力无人能企及,自然功业伟绩无人能比。
02
但是他最后临终时的遗言却让很多人大跌眼镜。
曾国藩对家人说:“ 我年轻时过度相信,人只要通过努力,就可胜天; 中年之后, 挫折不断, 开始相信 命运;步入老年,我发现 命运 才是 人 最 应该 重视 的。 所以 我 留下 六个 字, 作为 我的 墓志铭, 你们 听 好了—— 不信 书, 只 信 命。”
曾国藩一生的成就应该说都得益于他对读书一事的勤奋,得益于他坚信“勤能补拙”,得益于他的意志力,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精神,因为他的资质真的太平庸了。那么为何他在生命尽头时却说“不信书,只信命”?
对此,我的理解是:
儒家创始人孔子曾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大学之道;三十岁能够自立于道;四十岁能无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道物理的根本规律;六十岁所闻皆通;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法度。”
孔子认为这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思想境界不断提升的过程。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人们坚信“人能胜天”,不断树立目标,不断追逐自己想要的东西,;五十、六十岁是安身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开始相信一切都是命运的安排,“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由此,也就可以理解曾国藩临终时发出的感叹了。假如让他重新活一回,我相信,他年少时还是会选择勤奋的读书,用毅力实现自己的目标,年老时,可能又会发出感叹“不信书,只信命”。这就是人性的一面。
03
我已近不惑之年,我不信命,还要再努力搏一搏。读完曾国藩的传记,深深佩服之余,对我的启发有几点:
第一,自律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好运,因为机会总是会垂青随时做好准备的人;
第二,自省能力,写反省日记,是修身的一大秘诀,找优点没用,找自己的错误,并改正它,这更重要;
第三,立志很重要,定好方向,坚持努力,终会有收获;
第四,获取新知,提升智慧,向优秀的人学习他的思维模式,会让自己看问题更通透;
(曾国藩刚入官场遇到的穆彰阿,就是一个厉害的人,通过与他的相处,曾国藩避免了很多弯路,认知上也更快的适应了官场文化,官运一路亨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