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地球是人类发源之地。
地球有大约46亿年的历史,是已知的唯一有生命存在的星球。宇宙茫茫,人们坚信存在着“地外文明”,并且一直不懈地寻找着。人类寻找地外文明的目的并不单纯出于好奇,更出于对自身未来的担忧。太阳赐予地球以生命,但终有一天会因为燃烧殆尽而爆炸,可能会吞没地球,也可能只吞没地内行星。但无论哪种情况发生,地球生命都会面临灭顶之灾。这一天仍然非常遥远,人类还有大概50亿年的时间来寻找出路。
所以,我们说地球是人类的发源之地,却不是最终的归宿。至少人类已经早早地开始寻找退路,不愿意与地球共存亡。
二
生命是宇宙的奇迹,人类是生命的奇迹。
这句话是站在人类的立场上说的,或者是人类代表地球诸多物种说的。宇宙自身本来就不存在意志,它的诞生、演化、甚至未来可能的消亡,都是没有任何目的性的。它并不有意创造地球,并不有意在地球上创造生命,并不有意让人类在物种的竞争中胜出。一切遵循着宇宙的规律,又都是偶然。人们一直试图探索出宇宙的规律,增加确定性,减少偶然性,进而使人类得到可持续的发展。持这种观点的人,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成功地使人类成为地球的主导物种或者“高级动物”,也获得了主流话语权。
先民没有现代人的科学手段,没有这样的认识。他们相信世界是被一个神秘的意志所控制,包括人类在内的整个世界是这个意志的产物,(应)受这个意志的支配。生活在地球不同区域的人类,以不同的语音、文字来称呼这个意志,有的还赋予了这个意志以具体的形象和故事。概而言之,可以谓之为“神”。这样的观念还以各类宗教、传说的形式被大量的人们所接受和支持。
但不管你相信哪个解释,人类的诞生都是一个奇迹。
三
地球不是人类的母亲。
虽然分布在地球各处的人们,都在赞美地球上的春夏秋冬、山河湖海、雨露阳光、草原森林、物产矿藏,并称它们为“母亲”。但这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并不是事实本身。地球只是宇宙中诸多星球的一个,一个以铁元素为主体各种元素聚集而成的“铁疙瘩”。人类在地球上的生存状况越来越好,得益于自身运用自然资源的能力,得益于自身的组织形式,还有许多运气的成分,并非地球有意的“恩赐”。
在这个过程中,人类始终面临着一个矛盾:人类发展的需求VS环境的承载能力。
这个问题是地球所有物种共同面对的,并非人类所独有。化解这个矛盾的能力高低决定了物种在地球上的竞争优势的大小。在人类的早期,跟其他物种之间差别并不显著,环境承载能力不足主要是因为人类自身运用自然资源的能力不足。随着人类的发展,人类学会了采集、学会了围猎,学会了使用和制造工具,学会了使用火,学会了种植,学会了畜牧。能力越大,同样的一块区域所能承载的人类就越多,人类的族群就越兴旺。反过来,族群越兴旺,经验的积累就越多,彼此交流协作的机会就越多,进一步促进了运用自然的能力的发展。直至现代,人类运用自然资源的能力较之于原始社会,已经是云泥之别了,人类的数量也已经达到了历史的最高点,并且还在扩大。环境承载能力再一次面临不足,而不足的原因则是人类运用(或者说消耗)资源的能力实在太强,以至于不可持续。历史上,出现这样的问题的时候,总是伴随着资源的争夺,也就是战争。而两次世界大战证明,人类已经具备了毁灭地球的能力。如果再有全球性的战争发生,人类乃至所有的物种都将面临诞生以来最严峻的考验。
环境承载能力不足的问题,是人类社会当前面临的最大隐忧。其危害在一些地区已经显现。这也成为了人类不遗余力寻找外太空宜居星球的重要动力。寻找地外文明固然有纯粹的好奇心推动,但人类更看中的其实是足以支撑生命繁衍的环境和资源。未来的星际殖民或者称移民,不可避免。而在此之前,人类需要想办法利用既有的自然资源将物种延续下去。
“地球母亲”对于人类的所做所为是“无所谓”的。生命存在与否都不影响它按照宇宙规律继续运行下去。人类的一切行动都是在拯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