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看到一个问题:有什么事情只能大学做?
马上毕业一年了,来回答这个问题,算得上感慨良多吧。
我的大学是山西大学,一所普通的大学。但因为承载了我最宝贵的四年青春,她在我心里依然不可替代。
我很认真地想了这个问题,也是一直以来我想对大学真正诉说的,无关留恋,无关生活惯性,真真正正地审视这个问题。下面是我的回答,分享给大家:
1. 请不要逃避面对自己
这其实也是我整个大学的主题,我把它解释为两个词,“解构”和“建构”。
认识你自己。是的,进入大学我认为最重要的使命就是真正认识自己。
在大学之前,由于我高中就在外读书了,半年回一次家,很早就独立了,我以为我已经足够了解我自己,但我太盲目自信了。从紧张的中学毕业,进入敞开自由的大学,猝不及防的是漫无边际的迷惘和深刻的怀疑,大一一整年,在外人看来,我都像是得了“抑郁症”一样:我会毫不犹豫地翘掉不喜欢的课,然后在图书馆里趴上一整天看自己喜欢看的书,很少和人说话。
我是真的抑郁吗?不是。我只是突然觉醒,我心里对自己,起码是对理想的自己,一直是有清晰的期许的,但现实和我的期许,出现了全方位的反差。我反省我那18年来的人生,为什么我的内心明明是那样的性格,但现实中却表现出这样子?为什么我一直以为我的天赋应该在这方面,但现在我表示怀疑?……
原来18岁的我,对自己的认识完全不够。在成长中,有很多深刻的因素是自己控制不了的,比如长期的家庭氛围熏陶,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等等,这些在20岁之前的性情塑造中有深远的影响。
而这些人生基本问题,往往很难被郑重地观察到,即便观察到,也不好去解决。好比你要给自己做一个手术,关键是你还不知道手术应该怎样做。我能有幸觉察到自己,只不过是因为我很早就频繁经历的城乡之间的巨大反差,这在我最关键的16岁至今,塑造性情的主要阶段,是弥足珍贵的力量源泉。
与其说是在大学里,倒不如说是18岁到22岁,这四年恰好是人一生最为关键的重塑期,你既有一定的能力去认真回省你过去的并不漫长但因果清晰的20年,也有足够的洞见去期许未来的人生该是怎样的方向。只不过在大学里,有最合适的机遇去完成个人的认识升级,学会一个人面对自己,解构自己,才能重新出发,做想做的自己。
2. 享受纯粹的学习
这是我自己最后悔的一点,因为我并没有做好。进入大学,虽然身份是“学生”,以学习为使命,但说实话,真正能纯粹向学的人屈指可数。
经历了中学阶段令人无语的应试教育之后,能够幸存保持自己独立思考的人,少之又少。但无论怎样,大学可能是一生当中最有自由度去学习的日子了。
每当我又看到了应试教育的遗毒,忍不住要犯情绪的时候,总是提醒我自己:无论打开的方式怎样,知识总是无辜的。
在这一方面我反省自己没有做好,后悔不已。在大学里,能够认真学习,而不是盯着考试绩点和奖学金看,是一种极其可贵的品质。努力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努力精进自己着迷的某些领域,努力锻炼自己的逻辑思辨,努力培养自己有能力啃下未知的硬骨头,努力去让自己成为一个精神世界富足的战士,从此以后,绝不怕孤独。
这才是学习最大的乐趣。
3. 锻炼自己,探视潜能
大学是一个小社会,也是社会的预科班。有人觉得大学应该守住象牙塔的清净,但也有人觉得大学距离社会太脱节。但这些模棱两可、辨不清道不明的疑问,我觉得对于个人而言,完全不是阻碍自己的借口。
这里要提到社团了。我知道“社团”和“学生会”这几个词,很有争议。我自己当时就很有意见。但我现在的看法是,想想你参加一个社团的初衷,想好了,就努力去做到。
上面说了,我大一基本是“闭关”状态,好在大二开始前我就从阴郁里回到阳光下了。我大学里多是独来独往,和大家成群结对也可以,但不会是我的常态,我一个人的时候才能平静和思考。
在熟知的朋友面前,我会很开朗,甚至很逗比,对自己的演艺能力有着蜜汁自信。所以,社团之类,也就不入当时的法眼。
记得是大二的时候,有一次比较正式的科研答辩,做了半年多的科研项目,终于要汇报答辩了。在我们小组里,我算是最活泼的一个了,私底下就我话最多,说起来也是一套又一套,对项目也掌握比较扎实了。我们组就推荐我上台汇报。我信心满满,毫无紧张感,我给伙伴们说我已经试想了九九八十一式的开场白,你们等着瞧吧!
那天学院重要的领导,和其他同学都来了,尽管我不是第一个上去汇报的,但轮到我时,我还是紧张了,站在台上一睁眼,全是投视过来的眼睛,我慌了,紧张的话都说不利索,我清楚地用余光瞄到,坐在第一排几个老师在尬笑,我都不敢去看我们导师的眼睛,让她失望了……
我把目光集中在PPT上,开始进入节奏,才最后结束。从头到尾,我都败了,完全不是预想中的样子,还说好有设置笑点呢……
结束后,我去操场一口气跑了十多圈,给我们科研组每个人发消息道了歉。我也想清楚了,原来我一直蜜汁自信的面对公众的能力,并没成真。我早应该明白,一个从小被长辈们认为是文静的好好学习的男孩,在大学前两年也没有过一次上台表演的情况下,怎么突然能驾轻就熟呢?
有些能力,即便可能是很有天赋的能力,也需要足够的场景激发和锻炼。
在那以后,我开始有意识培养自己,毕业前去新东方实习,毕业后第一份工作也是有很大一部分是要面向公众做演讲的。在距离大二那次“事故”三年后,在公司的一次小小的即时演讲里,我竟然被大家投票成为第一。
我看到自己身上可以被发掘的一部分,所以我让它露出了光。
4. 当爱情来敲门,请不要拒绝
不好意思,我又是一个反面典型。
今天我要深深地批斗一下以前的自己,在上大学之前,我以一种看破世事的不屑感,告诉自己:小子,大学里不许谈恋爱,温室里的花朵不真实,经不起风吹雨打。
是的,大学的确是个温室,毕业季也的确是分手季,但这都不是“大学不应该谈恋爱”的正当理由。为什么要用飘渺未来的期许来衡量当前的现实呢?
真是好轻松的万能理由啊。不是期许未来就能成就未来,而是用眼前的现在才能承接未来。
爱,没有早晚之分。学会认真地爱一个人,才能真正体会到爱的寓意,也只有在这种爱的经历中,人才能成长,人才能成就。
校园爱情固然经历不了太多磨练,但这不应该成为否定爱存在的理由。只要是两颗真诚的心相遇,那么一切注定与众不同。
学会爱,是人一生的课题。在大学里,也许是最合适的机会而已。
综上所述,其实只是说到一些大的方面,要真正数一数有多少事情只能大学做,那真的太多了。但我相信,大学之所以美好,不在于她的完美,而恰恰在于她不完美的美。
我很喜欢一个TED演讲,其实更喜欢这个演讲的名字,叫“20岁的时光不再来”。是的,20岁的时光不再来,青春有万般风景,人生有迷离众态,这一切,都来由于以往的点点滴滴。而在这些汇聚起来的点滴里,20多岁的大学年纪,无疑贡献了最有滋味的力量。
现在回想起我的大学,就好像我和我的大学谈了一场淋漓的恋爱。就像下面这首歌《Dear John》,原本是一首情歌,但我更愿意把它听成我和我的大学、我的青春的故事,平淡里的浓烈,宁静下的放肆,有眷恋、有抗争,有疲惫、有不舍。
愿君吸取韶华时,愿君不负青春心。
最后分享一些母校山西大学的皂片了,她刚刚度过115岁的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