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如何聊天
人际交往真是一个天大的学问,今天我再次与同学A的交往中感受到这个真理。同学A是我在Chinese Intellectual History上遇到的一位男生,他是汉学研究专业的硕士一年级学生,但是因为在德国重读过本科所以比我还要大上两岁。我与同学A总共见过三次面,但是这几次见面都让我对人际交往这个问题有所思考。
首先同学A的倾诉欲望比较强烈,这两次我都跟他至少见面时间持续4,5个小时,而且这段时间内几乎是一直以他主导的谈话。他最喜欢谈论的话题是对大部分中国人的负面看法。比如就拿最近热议的乌克兰事件来说,同学A在这两天经常在朋友圈发一些讽刺中国网民的言论,并经常说出“我身边的很多人都是(没脑子)….”这样的话。他也经常会说一些觉得柏林生活的哪些方面很好,但是对比起中国同样的方面就需要改进。同学A喜欢抨击当代中国的社会现象,一说就能说很久。
我对同学A说的事情正确与否并不关心,但是我希望他能减少忧虑。我向他询问是不是有抑郁的症状,他没有否认但是也告诉我他没有去过心理咨询。当我问他“当你在说柏林这些方面很好的时候,为什么不能专注在当下的生活,享受当下的快乐,而要去想国内的社会问题,让自己不快乐呢?”说了几次之后他显得有点不耐烦,觉得我没有理解他,而且反复的说他说的这些就是他想聊的事情。我只好缴械投降,跟他主动提出转移话题。
其实仔细想想,我也能理解为什么他的回答。一方面,我确实是在答非所问,我没有直接的回应他所说的问题,而是不断的提醒他换个角度去思考。想想如果有人跟我这么说的话(比如说之前的老妈),我大概会觉得这个人在跟我说教,为什么不赞同我说的观点,为什么老是要转移话题,还很盲目乐观。但是另一方面,我也确实不想继续聊他想聊的话题,因为我不太感兴趣而且觉得回答这种问题超过了我的能力范围。而且当他再说由于周围的人都…而推出了大多数中国人都…的结论,我更没有办法回应,因为我不觉得我的身边的人都…,更不能推出大多数中国人都…的结论。实事政治新闻同理,我常常觉得在自己站在非当事人的角度没有办法决定立场,我也无法接受自己被其他声音的裹挟,从而很快对一件事情做出决断。但这么一来,对方是不是会觉得我是那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人呢?我觉得现在的我确实是有一点,但是我觉得自己并不是没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只不过我觉得表达社会责任感更需要从自身周围出发,这一点上我觉得我还有很多思考和进步的空间。
如何聊天真的是很大的学问,聊天的目的我觉得是加深两个人对对方的理解,给对方能力同时也从对方吸收能力。但是像和同学A对话常常让我有种无力感,因为他好像一直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说的每一句话都是为了得到我的认同。我觉得这样的交流方式第一、二次我去迎合他的想法无所谓,但是我也不愿意每次见面都只是为了听他的吐槽。所以要找一种适合的沟通方式很重要,我需要让对方知道我在聆听、我能共情,但是我同时也想让对方平等的对待我,认可我的价值,而我也能在每次沟通交流中思考和获得正能量,我想这真的是一个很难办到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