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忆,最忆是食堂。
在清华园生活过的人,很难不留恋园子里的食堂。据说清华有20多个食堂,各式各样,分布在各个区域。在清华生活了七年,虽未全去过,但是细数吃过的食堂也不下十七八个。从江南的精致糕点到西北的粗放面食,从西南的麻辣风味到东北的豪爽乱炖,天南海北的风味一应俱全。
其实我对清华食堂的第一映像并不好。2014年8月下旬,我和父母从家出发前往学校报到。那是我第一次出云南,父母也鲜少有机会出远门,所以难免走了很多弯路。我们一路辗转,从老家到南宁,从南宁到山东,再从山东到北京,客车转火车再转客车,疲惫不堪,终于到了期盼已久的首都北京。大巴车到达北京莲花池客运站时,已经是凌晨一两点,彼时的莲花池客运站已然有些年岁,破旧的环境让我有些许意外,与想象中的北京有些差距。去学校报到时间尚早,人生地不熟,找宾馆休息一下又觉得不划算,我们就在客运站门口的台阶上坐着,一家三人互相依靠着休息。八月末的北京,气温还未转冷,但我们却始终无法入睡。在台阶上干坐了两个多小时,到四点多,父亲觉得打个车到清华园,估计正好天亮。因此我们招手拦了一辆出租车,朝着清华园出发。车子行驶在清晨宽敞的道路上,我的眼睛却时刻盯着窗外迎面飞速而来,又疾驰而去的各式建筑、广告。好多当时只在电视上看到过的品牌巨幅LOGO、各式新奇的房子,把我从莲花池客运站先入为主的破败印象中抽离,我心想也许这才是北京吧!
约莫早上6点左右,我们到达了清华东门,而报到地点在C楼。我们便从东门,拖着笨重的行李箱前往报到处。一直生活在狭小的县城里的我们,都还未熟练使用手机导航地图,也没有用手机导航的意识,清晨的校园静悄悄的,行人稀少,亦无人可问路。我只好拿出录取通知书中附带的校园地图,努力辨认方向线路,尝试将现实的道路与地图上的道路对应起来,期间还是走了不少弯路,这次步行经历也给了我一个直观的印象—清华校园很大。磕磕绊绊地终于在上午7时10分许到达报到处,也因此我成为了清华首个报到的2014级新生。报到手续办完,把行李放到宿舍里后,我拿上地图,就迫不及待地拉着父母去逛校园了。循着地图我们找到水木清华、大礼堂等景点,但却一直未看到二校门和西门。对于未曾实地到过清华的我来说,最熟悉的莫过于二校门和西门了,因为这两处建筑出现在很多的教辅资料上,是我早已见过的,其他的景点倒并不很熟悉。
逛到中午十一点左右,虽未尽兴,但是耐不住肚子咕咕叫,我们便找寻起了食堂。从水木清华出来到熙春路上,便看到了熙春园餐厅。由于肚子饿,而且校园大,错过了这个,下个食堂还不知道在哪儿,来不及比对,我们便走了进去。找个桌子坐下,随意点了三四个菜,吃完后结账,竟然花了200多,这着实把我们仨都吓了一跳。那时还不知道熙春园餐厅主要是服务教工的,价格较其他食堂贵。我们第一反应是否所有食堂都是这个消费水平,倘若每顿饭都花一两百,那确实是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承受能力,父亲连忙问是否要多给我些生活费。我知道这一次来报到,路费加上购买入学用品各种消费,父母手上也并无多少余钱,就回道:“先不用,估计还有其他食堂,应该不会都这么贵。”但当时说这话,心里还是没有任何底气的,只想着倘若所有的食堂都这般贵,那我就算只吃白米饭,也要熬下来。
这便是我与清华食堂的第一次相遇了,菜好吃,但印象并不美好。直到后来慢慢熟悉校园之后,去的食堂多了,才知道熙春园算是特殊之一。大部分学生食堂是很实惠的,一顿早餐两三块,中餐、晚餐十来块,不仅能吃饱,还能吃得好,这也使我松了一口气。
同学们常常调侃道:每天最纠结的时候便是中午和下午即将下课时,都要面临一个艰难的抉择,去哪个食堂吃饭?每个食堂都有其拿手的特色菜,无可替代,如紫荆香锅、听涛面食、丁香老碗鱼、清青小火锅、芝兰自助、玉树新品......全国各地主要菜系的风味,都能在这些食堂里品尝到,无论你来自哪里,都能找到家乡的味道。也正因为各地风味都有,以至于在京生活七年,我一直未搞清楚到底哪种才是北京的饮食风味,倒也许包容并蓄就是北京的风味呢?
工作后,愈发怀念园子里的食堂了。不仅是那丰富的菜系菜品,还有那些食堂里留下的点点滴滴,一提起某个食堂的名字,那些就餐的记忆就浮上脑海,那些人、那些事、那些回不去的青春时光。
2022年12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