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在桂中奎光校友会里,看到以下图片,据说是桂中要参加高考的班级的教室。半夜看到图片,有些感慨,写在微信群里,后来又想找个地方发出来,故得此文,文字稍有修改。
桂中搞成这个样子,心里还是有点悲哀的。怀念蒋平校长那个时候,桂中还有点气定神闲从容不迫的精神气质。刚上大学的时候我也不懂,觉得桂中不搞竞赛不追求上清华北大的比例不盲目谈升学率之类的,跟湖南湖北的一些学校比起来真是太落后了,更是远远不如某些高考工厂和金牌生产线。这种比较淡然不功利的气质也许和社会风气有点格格不入,回头看看,却是闪着金光的。用接地气的说法,就是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打鸡血的行为比较少——参加工作多年的校友,应该遇到过爱打鸡血的领导,知道我说的意思。
叶芝[注]说 “教育不是打一桶水,而是点一把火”,教育是非常需要耐心的。多做事容易,少做事反倒难,顶住压力才能无为而治,从这个角度讲我真是挺佩服蒋校长的。这种比较淡定的思想也不是所有的教育者都能理解,老点的水平高点的老师,相对比较淡定,年轻点的还没获得认可的老师,更容易摩拳擦掌想做出一番事业,把学生当做证明自己的工具。其实高考只是教育的一小部分,而不是全部,但是高中的教育者出于业绩的压力,往往把它当成全部,以打水的方式来点火,无异于缘木求鱼。打水式的教育方式,在于桶的大小有限,填满了,达到目的了就拉倒,一部分老师把高考当做学生生活的全部,问题就在这种地方。而点火式的教育,一开始很慢,只能看到些火星儿,时间长了却是星火燎原的效果。
高考不考微积分和线性代数,也不考普通物理,抑或是《红楼梦》《金瓶梅》,或者美国现代社会思潮的演变,这些都是水桶外面的内容,但是对于高中生来说却并不难。只有致力于点一堆火的教育者,才能允许学生去追求这些——因为火苗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就点着了。教育最难的是培养一种 “自觉” (self-consciousness),这个 “自觉” 并不是说老师嘴里按时写家庭作业的那种 “自觉”,而是明明白白地知道自己是个人,知道自己追求些什么东西,再为追求这些东西去付出努力。比如书法史上的 “自觉”,就是指汉字从完成最基本的传递信息的功能,到书写本身就成为一种艺术的飞跃。
教育本来是让学生完成这个自觉的过程,没有这个自觉,做再多题,也就相当于往牌子上写个 “小炒便饭”,而不是书法。但悲哀的是,打一桶水的教育工作者,却经常致力于扑灭这种小火苗。比如某些老师嘴里的,考上大学了想怎么玩就怎么玩 (但是现在不行),或者 “高考以外的知识高考以后再学”。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很容易养成在尝试之前就否定自己想做的事情的思维习惯——比如高考不考什么东西,经过权衡之后就不去接触不去尝试,还骗自己说,教育部的先生们这么定考试大纲,肯定是有自己的理由的,长此以往,在做一些没有前人做过的事情的时候,心里没有底,最后只能沿着前人走过的路径走下去,干一些非创造性的活儿。
扯了这么多,说点具体的感慨:“人丑就该多读书”,这个标语实在是非常没有品味,传递出来的信息也有问题——按说读书和相貌并没有什么关系。脑子里填着这种标语的学生,精神气质实在是好不到哪里去——这种话开玩笑说说可以,裱起来挂在墙上实在有点不堪入目。“像野狗一样战斗”,感觉是传销组织的教条。其实鼓励大家努力,不宜用这种不过脑子的话。随便动动脑子的话,“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也许有点老套,但放在时代背景下其实挺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也是耐人寻味的句子;还有我记得在教室里看到过的 “大浪淘沙,我要做留下的金子” 算是白话文标语里面比较有味道的。
脑子动得好,光是考场励志,就能写出 “桂林山水甲天下” 这样的千古名句。诸位校友谈及故乡时脸上的光彩,有一半来自下面这首桂林乡试时的《鹿鸣宴劝驾诗》,作者是南宋的王正功,写于公元 1201 年:
桂林山水甲天下,玉碧罗青意可参。
士气未饶军气振,文场端似战场酣。
九关虎豹看劲敌,万里鲲鹏伫剧谈。
老眼摩挲顿增爽,诸君端是斗之南。
这样的励志多么优美,表达的意思也很简单明确 —— 考场竞争激烈,看到你们这些 “斗之南” 级别的人才,我这个老头子很高兴。这首诗就刻在独秀峰读书岩洞口的右上方,回到家乡的校友不妨去看看。
毕业以后再回学校,接触以前的老师,听说换了校长,感觉学校的风气也有一定变化。有些做法,由于管得太宽,和房产中介、美发店每天早上在店门口跳集体舞,晚上考察业绩的做法差不多。我认为,取法乎上,仅得其中,桂中的学生是不应该按照房产中介的水平来培养的。说这些话其实不针对校长,只针对风气。由于我并没有几十年如一日地常驻桂中,对校长的印象也只是出于个人感受,难免厚古薄今,说得不好的地方希望校友海涵。
[注] 叶芝,W. B. Yeats, 爱尔兰诗人,192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春晚歌曲《当你老了》的大部分就是他在 1893 年写的。“教育不是打一桶水,而是点一把火” 那句的原文是 "Education is not the filling of a pail , but the lighting of a fi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