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为助力乡村振兴,了解家乡的产业发展。2023年7月9日,曲阜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固本宁邦探三农,村兴梦就创未来”实践队成员刘思宇前往山东省济宁市鱼台县清河镇进行了实地调研,探寻当地的杞柳致富之道,体会杞柳产业取得的巨大成果,领略乡村多元化发展新格局。
杞柳对于我来讲是种完全陌生的作物,怀着满满的好奇,我来到了清河镇推广杞柳种植加工的发源地——巩庄村。走在乡村小路上,两侧全是一人多高大片的柳田,那一望无际、连绵不绝的绿色柳田让我叹为观止。零零散散的农民正在柳田内农忙。经过采访我了解到农民们正在打杈,这样可以使柳条长得更直、更美观。一位阿姨热心地教导我如何打杈,我发现看似简单的一个动作也有大学问。打杈要横向将杈掰出,这样才不会形成伤疤,影响柳条的质量。阿姨的讲解让我对杞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我不禁想起一位农学专业的朋友曾对我言他们很多方面的知识要向农民去请教。农民的知识是在实践中积累出来的,是经过时间长河检验过的。我们要向农民学习,在思想行动上尊重农民,在情感上贴近农民,练就兴农本领,走入乡土中国深处,以理论联系实际,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奋勇争先。
在巩庄村内,街道干净宽阔,路旁是杞柳编织的篱笆和工艺品,墙上是宣传柳编的彩绘,巩庄村的柳编文化无处不在。我感慨农村在改变,不仅仅在经济上,更是在精神文化方面。与村内村民闲聊,他们都会不约而同地提起他们的老支部书记——张乐杰。张书记慧眼识珠,预言小小的柳条可以成大事,率先引领村民们开始尝试杞柳种植。在张书记的带领下,巩庄村走上了杞柳致富之道。张书记虽逝去多年,我在村民们的言语中仍感受到他们对张书记的怀念与敬佩之情。“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实现乡村振兴,农民基层组织的作用至关重要。当今乡村基层也涌入越来越多的新生力量,新时代的新农人不仅要学习先进的农业知识,更要因地制宜,怀有敏锐的观察力,抓准市场发场动向,担好乡村振兴的“领头雁”。同时乡村振兴也不是村干部的独角戏,只有村民们齐心协力,村庄才会一路向前。
光种植杞柳百姓的致富之路是走不远的,而鲁坊工贸有限公司的负责人赵耀领也意识到了这一点。“5个柳条编织的活花瓶可以赶上一亩柳条的收入,我们现在的产品主要销往欧洲国家”,赵先生的介绍让我惊叹不已。我深感农业的发展只有不断的创新才能越走越远,农村的发展有着多种多样的可能性等着我们去探寻。清河镇的居民们争相加入了杞柳编织行业,我欣喜于他们的创业热情与积极性。百姓的勤劳与智慧让他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他们用自己的双腿一步一个脚印走向更美好的未来。新时代农民的思想观念早已不同于往日,他们不再拘于传统思想,而是采用开放创新的心态去寻找更多的发展道路。我相信在这种积极向上风气的指引下,农村农业发展会有更加光明美好的未来。
此次的调研之旅我了解到家乡杞柳产业的发展,感受到家乡农村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我为我的家乡而感到自豪。身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多关注家乡的农村农业发展,加强责任担当和社会关怀,为家乡的乡村振兴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为乡村振兴注入自己的青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