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潜意识里,娘家不是家,婆家不是家,若浮萍般飘零,心无所归,身亦无所依。
人生观不允许我不爱先生的家人,甚至需要比先生考虑得更周到。每次回他家必然是我提议的。但是“我应该这样做”和“我想这样做”是不一样的,前者是价值观的取向,后者是用心用情的表现。对于他的家人,我明显是前者。
昨天的闷闷不乐已经证明,“婆家不是家”的认知影响到了我的生活质量,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知,深究原因,不过是在家里的参与度不够。
婆家爸妈和其他亲人对我们无微不至,回家如同做客,实在难以产生这就是我家的想法。为了有所改观,在婆家妈妈上班后,主动去果园采摘枇杷,耗时四个小时,为婆家爸爸熬制了一瓶枇杷膏。同时,为家里添置了一些家具用品。看着婆家爸爸为了放置新买的洗衣机而另起一间房屋(新买的洗衣机太大,放不进原来的洗衣房),因枇杷膏果胶太多不得不当成果冻食用,参与感直接爆棚了。
我相信,只要努力经营,总有一天娘家是家、婆家是家,还有一个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