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计划写读书笔记的书第一遍读了还不到一半,没办法输出,抓耳挠腮的我不知道这次要写点什么。
闷热的天气配上烦躁的心情,整个人内心的感觉就像热锅上的蚂蚁,火急火燎的,一时又找不到出路。
想了又想,那就做一个学习复盘吧。
读书的困惑
本文标题只是噱头,我想说的是忽然觉得自己处在一个尴尬的阶段:越是读书学习越是发现自己的无知和平淡无奇,可又不太想承认。
知道自己输入不足,决定从写读书笔记开始积累。两个月,读了三本书:《把时间当作朋友》、《本能:为什么我们管不住自己》和《自私的基因》,一共输出8篇读书笔记。
读完书,写的也挺多,可终究是“纸上得来终觉浅”,学以致用的少之又少。
牛人的陷阱
小时候我以为自己就是世界,天真的认为所有的人们都过着跟我一样的生活,世界只是我们村子的复制。
后来慢慢发现,每个人都过着独一无二的生活,可独一无二不代表“牛”。
互联网的发达,让我们有了更多的机会去接触各个领域的大牛,有机会看他们的演讲、出版的图书或系统输出的培训内容。
沉浸在自己构建的“线上牛人”世界里,觉得自己从里面学习到很多让自己脑洞大开的知识,与各行业的大牛们只有一部手机之遥。
于是我有了一种错觉,自己也可以迅速成为“牛人”。
可在自己真实的“线下”世界里,却不能学以致用、融汇贯通,学到的东西也没有对自己的工作有所助益,反倒因为自己“接触过牛人”而对所处的环境产生过鄙视,觉得大家过于平凡,做不出惊天动地的产品,完全没有行业竞争力。
可回看自己,并没有突出的工作成绩,业绩平平而已。反倒因为总是想着线上的牛人们,忽视了向身边人学习的机会。
觉得自己知道谁谁谁,他发表了什么观点很独道,却几乎没有从身边人的身上寻找一些可学习之处。
另一方面,更让人无力的是,发现自己永远追赶不上牛人的背影,只能仰望,进而为自己的处境感到悲哀,看不见未来,看不到希望,只顾仰望星空,忘了脚踏实地。
自身的问题
现实中的自己≠想象中的自己
貌似学到了很多,可用到的很少,反倒愈加体会到自己的各种不足,为了让自己觉得还好,开始不正视自己。
于是就会有这样的场景:别人做了你不敢做的事情,受到其他人的赞美或者鼓励;你会觉得没什么了不起,要是自己去做能做的更好。可现实是你从来没有迈出去做的那一步,而只是沉浸在自己臆想的场景中。
以为自己可以反本能,可大多时候还是按照本能行事。依旧喜欢简单易得的快乐,习惯先做简单重复的工作,而回避重要却不那么紧急的事情。
对不确定性有本能的排斥甚至恐惧。
我喜欢一切都在掌控中的感觉(仅限于自己,没有想过要掌控别人),所以不喜欢突如其来的变化,不喜欢自己的计划被打乱的感觉,结果不确定的事情也会让自己陷入焦虑。
例如,医院的检查结果就让人头大,没有提示有明确的问题,但结果也确实偏离正常值,只能先依靠身体自行去调节,观察一段时间再讨论是否需要人为干预。
如果这是别人的检查结果,我会理直气壮的跟TA说不必杞人忧天,忧而无用,不如坦然面对,静观其变。
可事关自己时,就陷入莫名的担心中,想象一切糟糕的结果,然后用没有“营养”的东西来填满自己,好让自己停止思考,全然摒弃了理性。
进步还是有的,鸡汤喂饱自己
仔细想一下,几个月坚持下来,尤其最近两个月开始输出读书笔记、坚持健身和日更,进步还是有的,只是起点摆在那里,短时间很难看出明显改变,更别提跟早已在写作或者自我学习之路上默默前行许久的前辈们相比了。
此时焦虑或者自我否定倾向的出现,深次层原因还是自己过于功力和操之过急了。
知识学到了就想立刻用上,看见牛人就觉得自己也可以成为是牛人,遇到点困难就开始自我否定……
其实应该先坦然接受一个现实:根据概率统计,大部分人都会是普通人,而自己则是普通人中的普通人,千万不要自命不凡。
学习之路也不是平滑向上的曲线,总有低谷期,先有数量的积累,加上不断的思考才能带来融会贯通和学以致用。还记得达克效应吗?你必须先经历一次自信心的低谷,才有可能走上真正的求学之路。
如果用光亮程度来比喻思考深度和知识的渊博度,那你能看见的牛人都已经是灯塔、探照灯或者路灯了,差一点也是白炽灯,再差一点是烛光。
而自己才刚刚能发出微弱的光亮,像是萤火虫,可能连自己眼前的路都无法照亮。
那又怎么样呢?既然已经有了亮光,与不亮之间就有了质的区别,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继续积累,不断迭代自己的的发光方式,让自己发出更加闪耀的光芒。
前行路上记得抬头看看灯塔的方向,但千万不要因为灯塔耀眼而退回到黑暗的地方。另外,如果觉得灯塔耀眼,那也是因为你站在离它足够进的地方。
一周践行小结
日更
生活规律,每天记录的事情差别不大,暂停了“事件-时间”日志的更新,只保留了《每日一笑一尬一新》。
健身
高温天气,三天不易,继续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