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哎?这个月怎么收到了2笔钱?”
前段时间接了一个兼职的活儿,今天对方工作人员联系我说“7月工资已更新”。
我才想起来这个事儿,登录银行账户,顺便看看上个月的工资有没有到账。
01
刚登录账户就发现,7月份居然收到了两笔打款!
结合之前的经验,我推测应该是对方多打了一次。
第一反应是要不要说出来?
对不起!
我没有第一时间就去告诉对方。
但我不想欺骗大家,与其塑造一个假模假样,道德非常高尚的我,而诚实地说出真实的我的想法,或许更好。
在真实的人性面前,我并没有自己以为的那么高尚,所以第一个念头才是想:要不要告诉对方,而不是立即告诉对方。
网上流传着这么一句话,“永远不要试图去考验人性,因为人性根本经不起试探。”
我不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但我一直很认可这句话——不要轻易考验人性。
02
幽默大师格罗克·马克思说过一段话:
有一种方法可以让你知道某人是否诚实——直接问他,如果他说”是的,我很诚实“,那他肯定是一个骗子。
换句话说,一个声称自己从来不说谎的人是个骗子。
一个人一生中,或多或少的说过一些无伤大雅的谎言、善意的谎言,这没什么大不了的,我们都不是圣人,只要不伤害别人就好。
所以,我想诚实地记录面对这件事时的心路历程。
03
我看似认真,但又没有那么认真的思考了8分钟(我写这一段的时候,已经有点记不清当时都想了些什么)。
最终,我决定如实告知对方这个事儿。
对方工作人员让我再核实下之前的打款记录。
我又花了15分钟再次确认,发现确实是多打了一笔。
“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绝对不能要。”
这是一句再朴实不过的话,但也是我父母从小教育我的话。
在人性面前,我动摇了8分钟,但8分钟后,朴素的道德占据了上风。
我实在是没法为了金钱,背弃自己做人的诚信。
最后,我跟对方工作人员说,“后面退款,如果需要我做什么操作,直接跟我说就行,我会全力配合。”
把这件事诚实地说出来后,我心里的大石头也落了地。
果然做个诚实的人,比起做个“说谎的人”,心里更轻松,睡觉也会更踏实。
一个谎言,需要无数的谎言来圆谎,而真话,不需要说很多话,更不需要考验自己的人性和记忆力。
04
这也让我好奇,人类为什么会说谎呢?
之前比较流行的观点来自理性经济学,人们基于各种情况的理性分析来决定是否犯罪。
换句话说,和诚实有关的决策与多数其他决策一样是以“成本—收益”分析为根据。
这个观点认为,人下载盗版音乐的原因有两个:
一是可以不用花钱听歌
二是觉得自己不会被抓住
在这样的人眼里,他们不关心对错,只考虑利弊得失,如果利大于弊,就会选择不诚实。
这个观点看起来很有道理,可并非全部真相。
根据这个观点,好像人们一旦有机会不诚实,但事实却是,同样一个人,他可能会下载盗版音乐,却不会拿别人半毛钱现金。
在《怪诞行为学4:诚实的真相》中,作者丹·艾弗里对于忍不诚实理论的核心是:
一方面我们希望自己是诚实可信可敬的人,另一方面我们希望从欺骗中获益,正是这两种相冲突的原因互相博弈,决定了我们是否会说谎或者不诚实到什么程度。
也就是说,如果你真的认为下载盗版音乐等于偷了别人10元钱,你就可能不会为了省钱而下载,因为这会让你每天都心有不安,每听一次音乐都是一次惩罚。
你也更不会随便欺骗你真正爱的人,哪怕这对你有利,但却会让你因此内疚一辈子。
丹·艾弗里说,比起不诚实换来的外在价值,我们可能更看重说谎的内心代价,即我们会不会认为自己是个“坏人”。
每个人都想当“好人”,也觉得自己是个“好人”。
为了“逻辑自洽”,我们的行为会尽量做到和自己的认知一致,这也是“身份认同”的一种表现。
05
对别人诚实,背后的本质其实是对自己诚实。
同样的,一个人,只有对自己诚实,才会对这个世界诚实。
这一次,我多得了一笔钱,但如果我撒谎了,不把真实的情况告知对方,我将自己良心难安。
而相比起我内心对自己是个“诚实的好人”的看法产生强烈的动摇,以至于崩塌,一直活在“秘密”中,“害怕中”,“内疚中”,我宁愿不要这笔钱。
有人说,“你想教会孩子有什么样的品德,那你自己首先要做到。”
我很在意“诚实”这个品德。
今天,我不想多谈别人是否做到了“诚实”这个话题,也不想继续谈论
诚实“可能会带来什么好处,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杆自己的秤。
很庆幸,今天的我,依然做到了对自己诚实。
未来,我也会依然努力做个“诚实的好人”。
最后的最后,让我们一起为世界上最美的美德——“诚实”干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