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习惯方面
早睡早起:立春后日照渐长,应顺应日照变化早睡早起,晚上 10 点到 11 点之间入睡,早上 6 点到 7 点之间起床为宜,利于阳气的生发,使肝脏在夜间顺利完成藏血、排毒等生理功能。
适当春捂:春季气候变化大,乍寒乍暖,人体腠理疏松,对寒邪抵抗能力减弱。初春不可骤减衣物,“捂” 的重点部位是背、腹、足底,预防感冒、消化不良、腹泻,等日平均气温稳定在 15℃,且连续几日无明显降温趋势时,再循序渐进减少衣物。
多晒太阳:在阳光充足的午后晒太阳,能促进维生素 D 的合成,有助于钙的吸收,预防骨质疏松,还能增加血清素和多巴胺的分泌,使人心情愉悦。
饮食方面
多吃辛甘温补食物:考虑春季阳气初生,宜食辛甘发散、温补阳气之品,如韭菜、葱、蒜、豆豉、蘑菇、鸡肉、牛肉、大枣、香菜等,可促进阳气生发。
增加维生素摄入:多食用富含维生素的时令蔬菜,如菠菜、芹菜、韭菜等,帮助清理肠胃,促进新陈代谢。适当补充优质蛋白质,如鸡蛋、鱼肉、豆制品等,以增强体质,提升免疫力。
少食酸涩食物:酸味入肝,具有收敛特点,不利于阳气生发和肝气疏泄,应少食酸性食物,避免肝气上逆。
运动养生方面
散步:每天上午或下午,选择安静、平坦道路散步 30 分钟左右,步伐平稳,可配合腹式呼吸,吸气时鼓腹,呼气时收腹,能提高锻炼效果。
太极拳:动作缓慢、柔和,讲究呼吸与动作配合。打拳时通过深呼吸增加氧气摄入,调节呼吸功能,强化心肺功能,还能锻炼关节和肌肉,提升平衡能力和协调性。
八段锦:整套动作舒展优美,能活动全身关节,促进气血流通。练习时注意动作规范和呼吸配合,每个动作做到位,呼吸均匀、深沉,长期坚持可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中医养生方面
艾灸足三里:足三里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 3 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春季艾灸足三里,可起到温中散寒、健脾和胃、增强免疫力的作用。可每周艾灸 2-3 次,每次 15-20 分钟,以局部皮肤温热泛红为度。
按摩太冲穴:太冲穴是肝经的原穴,位于足背,第 1、2 跖骨间,跖骨底结合部前方凹陷中。可用拇指按压太冲穴,力度由轻到重,稳而持续,按压约 3-5 分钟,有清泻肝火、疏解肝郁之功。
揉腹:搓热双手,双掌重叠置于腹部,以脐为中心,分别用掌心沿顺、逆时针方向各揉 50 周,建议饭后半小时或晨起施行,有健脾胃、助消化、振奋精神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