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某些行为表现,很多时候会被家长随意地贴上标签——没有“开窍”,或者用个洋气点的名词——“专注力”不够。比如:
走神发呆,不能专心听讲;
记忆力差,记不住,记不牢;
做事马虎、丢三落四;
磨蹭拖拉、学习效率低;
依赖性强、主观意志薄弱;
没长性,做事三分钟热度;
自控力差,不遵守纪律;
……
其实,这些表现关乎孩子的自控力、学习习惯、注意力分配甚至生理性因素等多种原因,千万不要给孩子轻易的贴标签!
没有对“病症”进行诊断,随便一剂“十全大补丸”,包治百病?
No! 我们要做的是:对症下药。
因此,父母要学会先读懂孩子,再去与孩子进行有效的交流沟通。那么我们就以“专注力”为例聊聊“诊断方法”。
专注力,指一个人专心于某一事物或活动时的心理状态,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注意力”。
宽泛的专注力,只需要规范身体,比如,孩子不离开教室、坐在自己的座位上等等对体力要求较高的行为,通常情况下,3岁的孩子能够维持15分钟,6岁的孩子能够维持30分钟左右,就已经是很强的专注力了。那么,年龄稍微大一点,比如9岁的孩子能够在45分钟之内不离开教室,12岁的孩子能够60分钟还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就是专注力很强的孩子。
精细的专注力,比如,搭积木、拼乐高、写作业等需要较强脑力思维的活动,孩子们专注的时间就会缩短许多,一般来说,3岁的孩子6分钟,6岁的孩子8分钟左右,9岁能够持续专注10分钟, 12岁的孩子如果超过了15分钟的专注,那就已经相当了不起了。
其实同一年龄段的孩子,专注力也存在差异,这跟孩子的家庭关系、家庭氛围、生活作息、心理状态等多种因素都有关系。
以上两组数据说明了让小朋友长时间专注地做一件事,尤其是对用脑要求较高的精细专注,其实是很困难的事,因此,我们不能用成年人可以保持专注的时长去要求孩子。
基于以上的知识基础再去“诊断”孩子是否在专注力上存在问题,然后再对症下药会更有效,各位家长同意吗?
怎样训练不同年龄段孩子的专注力,简单易学、收效宏大的三维训练法,到底怎样操作,下次再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