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唐宋以后。其由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源于对月亮的崇拜:中国自古就有祭祀日月的宗教礼俗,《礼记·月令》中记载“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当时主要活动形式是“祭月”。秋分时节月亮看起来又大又圆,所以人们形成了“祭月祭日不宜迟,仲春仲秋刚适时”的说法。但秋分的晚上不一定有月亮,后来民间渐渐把秋分祭月放到了中秋。
二、源于对月亮女神嫦娥的祭祀:相传后羿射下九个太阳后,西王母赏给他一颗长生不老药,后羿让嫦娥保管,后羿的徒弟逢蒙趁后羿不在逼迫嫦娥交出仙药,嫦娥便自己吞吃了仙药飞向月亮。此后人们为了纪念嫦娥,便将这天定为中秋节。
三、源于庆祝秋季丰收: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农民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进行祭拜,以寄托希望。
中秋节吃月饼的由来,流传最广的说法是元末明初“八月十五杀鞑子”的起义传说,而其更早的雏形则源于古代祭月时的“月饼”祭品。
起源:祭月供品。月饼最初是古代中秋祭月时所用的一种圆形供品,象征着对月神的敬意。早在殷周时期,就有中秋祭月的习俗,《礼记》中便有记载。当时的供品为圆形的糕点,取“月圆人团圆”之意,这便是月饼最早的形态,但其名称和制作工艺与现代月饼差异较大。
定型:唐代“胡饼”。到了唐代,中秋赏月之风盛行。传说,唐玄宗和杨贵妃在中秋之夜赏月,觉得“胡饼”(当时对圆形饼的称呼)之名不雅,见一轮明月高悬,便随口赐名“月饼”,从此“月饼”的名称便流传开来。此时的月饼已成为中秋赏月时的应景食品,但尚未普及。
盛行:元末起义传说。这是流传最广的说法。相传元末,朱元璋领导农民起义,为了秘密传递“八月十五夜起义”的信号,军师刘伯温想出计策,命令属下将写有起义时间的纸条藏入饼中,再派人分送到各地义军手中。到了中秋之夜,各地义军同时响应,起义取得成功。后来,朱元璋便下令在中秋节时,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由此在民间广泛流传开来。
华夏大地,月饼的口味各有不同。月饼种类繁多,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月饼介绍:
京式月饼:起源于京津及周边地区,是北方地区月饼类食品的代表品种之一。其配料重油、轻糖,使用提浆工艺制作糖浆皮面团,或糖水、油、小麦粉制成松酥皮面团,经包馅、成型、烘烤等工艺加工制成。口味纯甜、纯咸,口感松酥或绵软,香味浓郁,有提浆月饼、自来白月饼、自来红月饼、大酥皮(翻毛)月饼等品种。
苏式月饼:起源于上海、江浙及周边地区,主要特点是饼皮疏松,分为甜、咸或烤、烙两类。甜月饼以烤为主,馅料用玫瑰花、桂花、核桃仁等配制而成,有玫瑰、百果、豆沙等品种;咸月饼以烙为主,馅料主要以火腿、猪腿肉、虾仁等配制而成,有火腿猪油、香葱猪油、鲜肉、虾仁等品种。
广式月饼:是广东省地方特色名点之一,是中国南方地区民间中秋节的应节食品。其特点是皮薄松软、造型美观、图案精致、花纹清晰、不易破碎、包装讲究、携带方便,常见的有莲蓉月饼、五仁月饼、豆沙月饼等,近年来还有巧克力月饼、抹茶月饼、奶黄月饼等创新口味。
潮式月饼:又称朥饼,是广东省潮州市的一种著名特色小吃。其制作方法是用精面粉和猪朥混和制成酥,再用精面粉、猪朥、适量麦芽糖和水揉搓成水油皮,将水油皮包裹酥心,再辗制成饼皮,馅料有红豆沙、水晶馅等。特点是皮薄而脆,馅厚而清,香甜柔润,凉喉爽口,外形偏圆,四周略呈腰鼓状,饼皮金黄色,而底部及面部带金红色。
滇式月饼:主要起源并流行于云南、贵州及周边地区,其主要特点是馅料采用滇式火腿,饼皮疏松,馅料咸甜适口,有独特的滇式火腿香味,主要产品是昆明吉庆祥生产的月饼。
徽式月饼:是安徽徽州地方特色的月饼,其主要特点是小巧玲珑,洁白如玉,皮酥馅饱。其表皮是油酥皮,用上等面粉与素油搅拌加工制成,饼馅采用野菜(苦板菜),经过腌制加工,拌以白糖而成,主要代表是“梅干月饼”。
衢式月饼:是衢州的汉族特色中秋节食品,以芝麻为重要原料,也被称为“衢州麻饼”,主要代表有“杜泽桂花月饼”和“邵永丰麻饼”。
晋式月饼:是山西地区的特色月饼,以小麦粉、食用植物油、糖、鸡蛋、淀粉糖浆等制成饼皮,包裹各种馅料,经加工制成。口感甜而不腻、口味醇厚、酥而不散,有晋式蛋月烧类月饼、晋式郭杜林类月饼、晋式夯月饼、晋式提浆类月饼等。
秦式月饼:陕西月饼,荤素兼备,以素为主,馅心多放有青红丝、桔饼、玫瑰等果脯,糖、油、胎料比较突出,其代表为西安的水晶月饼,皮酥馅甘,甜而不腻。
港式冰皮月饼:部分原料是糯米,外观一般是白色的,也有紫、绿、红、黄等颜色,吃起来口感酥软滑爽,略有弹性,饼皮无须烤,冷冻后进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