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导学案
文/韩月娥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和托物寓意的写法,能说出文中“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重点)
2.结合时代背景,感悟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和主旨。(重难点)
3.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与远大理想,争做新时代的“千里马”。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马在古人的心目中是速度和力量的象征,千里马更是人人都渴望得到的。你们知道历史上有哪些名马吗?如周穆王号称“八骏”的八匹良马;汉文帝号称“九龙”的九匹千里马;汉武帝的“汗血马”,项羽的乌骓马;吕布的赤兔马;刘备的的卢马……这些名马被推荐,一定有相马的高手在。由历史上的名马我不由想起历届奥运冠军,也一定与教练的慧眼识金分不开的。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该如何认识的?今天让我们一起聆听韩愈的不凡见解。
二、了解作者 明确文体
1.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2.“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观点。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等。
三、整体感知 理解内容
1.理清思路:
一(1):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二(2):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三(3):讽刺“食马者”的浅薄无知。
2.分析内容:
(1)本文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是哪句?哪句话写出了千里马的悲惨遭遇?
(2)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有哪些?
(3)食马者的愚蠢无知都表现在什么地方?
3.品读悟情
作者不仅将自己对千里马的同情挥洒在描绘千里马遭遇的字里行间,他那复杂的情感还寄托在文中每段段末的那三个内涵丰富的“也”字上。
不以千里称也——无限痛惜(陈述语气)
安求其能千里也——愤怒谴责(反问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痛切嘲讽(感叹语气)
四、聚焦写法 探究寓意
1.本文是就马论马,还是别有深意?“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指什么人?
千里马——人才
伯 乐——识才、赏才、用才之人
食马者——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
2.本文采用了什么写法?
托物寓意
五、知人论世 体悟情怀
1.作者为什么会有“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感慨?请联系作者经历探究。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2.作者抒写的仅仅是一己之不满吗?你所了解的古代仁人志士中,谁和韩愈有过类似的经历?
游小石潭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柳宗元;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的刘禹锡;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的苏轼;
“心在天山,身老沧州”的陆游;
“安能摧眉折腰侍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李白;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杜甫;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
许许多多的人才,有经世济国的远大抱负,有为民众奔走呼号的热情,无奈社会黑暗,命运多舛,仕途坎坷,结局凄惨。
韩愈抒写的不仅仅是一己之悲,而是所有士子的心声。他抨击的是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封建专制制度。心有不平则鸣,他的铿锵之音奏响的是敢干担当的奋发之志。
3.作者这篇文章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本文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不遇明主,表明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全文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六、拓展延伸 个性表达
1.在当时那样的时代,作者认为千里马只有靠伯乐的慧眼才能被发现,这种观点在今天看起来是否正确?请说说你的看法。
2.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
七、小结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