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修辞,就不得不提到《诗经》。作为中国古代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它的出现,奠定了中国两千年来的诗歌、文章的总体形式和基础。赋、比、兴三种手法,渐渐演变成我们现在使用的陈述、比喻、铺垫等手法。中国文化,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一个“意“字,所谓”得意忘形“,”抒情写意“,就是把”意“当作一至关重要的元素,甚至可以说是一种灵魂。中国人求虚,而多不求实,这就是我们从文学上所体现出来的中国性。要理解国人对于修辞的使用,就要理解这种对于”虚“的热爱。”我爱你“这八成不是爱情,”我想陪你逛逛这个世界“才可能是对于爱的表达。这种情趣,不同于西方”I love you“的表达,得”意“的人,能够深深沉浸在意象、意境所构成的美好憧憬中,无论是罗曼蒂克的,玛丽苏式的,哥特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式的,还是柏拉图式的爱情取向,都能在语言所构筑的意境中得到体现,从而达到一种”只有你知我知“的情感境界。因此,想要构成这样一种境界,修辞就是一种”砖石“,堆叠起作者想要表达的情绪或是氛围、故事之类的文字建筑。从起源来看,中国现用的修辞以《诗经》为起点,并在后世发展中,逐步奠定了中国语言文化的基础,并对中国人的性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横向来看,我们现用的常见修辞,基本有8种之多,分别是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除此之外,还有反复、反语、借喻、拈连、双关、映移、层递、错综、仿词、通感、互文等出现在古诗词或是其他特殊情况下。如此多样化的修辞类别,纵横交错之下,填充了汉语文化的丰富内涵。举例来说,对偶是我们在诗歌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有着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的特点和长处。对偶,又细分为正对,反对,串对三种。“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这就是一个较为典型的正对。将芦苇和竹笋并列对对,并列的描述,使得词句工整而有韵律,并前后呼应,其妙趣,溢在言语。“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的这一句就是一个反对,即前后的主体表达相反的意义,前冷后热,词句押韵。如果仔细分析,我们会发现,修辞的叠加,使得语句的情感和体悟,更加深刻了一层。例如上边的“墙上芦苇……”一句,并不只有对偶一种修辞,它还包含着比拟的修辞。“头、脚”这一种表达,将芦苇的上端和下端具象化,使得句子的形象感和丰富性提高,并结合韵律,富有充分的音乐美。而后半句,“嘴尖皮厚腹中空“也是贴合了这一种表达。整体来说又是将芦苇和竹笋拟人化,表现一种作者对于高洁品质的追求,传达出对于传统的君子之道的信奉和热爱。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呢,也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冷酷与温柔,战斗和保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一种爱憎分明,高大伟岸的巨人形象跃然纸上。我们修辞的丰富性和可结合性,给我们的语言增添无限的光彩。这就像统计学的难题,将不同的单元组合,即使单元数目很少,也能有着成倍的变化。汉语就是这样由简至繁,由浅入深,孕育出姹紫嫣红的语言世界。
汉语的修辞与其他语言不同,很大程度上是汉语本身的各种特性有关的。语音方面,汉语是一种没有复辅音的语言,以元音占优势,同时,多样的声调也是汉语的一大特点。从词汇方面讲,汉语词形较短;单音节语素多,双音节词占优势;新词的构成广泛,运用词根复合法。这就很大程度上精简了对某一事物的表达,从而使有限的词句能够表达更多的意义。从语法方面来讲,汉语表示语法意义的手段主要用语言和虚词,不大用形式;词,短语和句子的结构原则基本一致‘词类和句法成分关系复杂;量词和语气词十分丰富……这就是区别于其他语言的一种非常强烈的独特性。其意义就在于表达相对自由,理解却变得些许的困难。例如:他才来,许多人还不认识。这里,句子的歧义就在于主体的不明确,如果刻意从句子构成来说,他不认识许多人,还是许多人不认识他,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语法问题。但是实际上,这样的表达是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被理解的。因为“不认识“大多数情况是一个相互的概念,尤其是在加上”刚来“这种表达,那么,接受者会潜意识的理解为,他和那里的许多人相互不认识,彼此陌生。从而能够进行更进一步的交流。所以说汉语在普遍的实践中,都不是那么一门严肃的语言,但可以看出句法和词类的复杂性。进而从汉语特点这个角度理解修辞的独特性,你会发现汉语繁复的修辞,是建立在汉语既复杂又简单,既束缚又自由的语言特点上的,与之结合,同一个词语表达的意义就层出不穷,一个物象,一个形容,一个动作,都有了说不清的意义。”水沸腾变成蒸汽“,”随着人群的到来大厅很快沸腾起来“两个沸腾,第一个更接原义(水波翻涌),是很容易被想到和接受的用法;而第二个沸腾,则借用了沸腾本身的意义,以及它所衍伸出的温度上升,变得杂乱的意思。同时这似乎也有一些修辞的用法在其中,或将大厅比作水壶,或将人群比作水,这都不影响这种将词语的多义性和修辞的形象性相结合的形式,这就使得我们的表意能够带着情感,带着趣味的使用这种语言。
那么对于如今的我们来说,我们如何有效合理的利用种种修辞呢。我认为,充分的了解各种修辞的用法和优势,并且关注词语的引申义,这是基础。而如果在新闻报道中使用种种修辞,那么必须对修辞的弱点和不足有清晰的认知,情感色彩是很重要的元素,含糊不清的修辞和词语,会对报道的真实性产生巨大的冲击。而形容性的词语和修辞,尽量在报道中要避免。因为某些修辞,表达出一些强烈的主观情绪,这是新闻报道中的大忌讳。那么什么时候需要在报道中加入修辞的元素?那些轻松的话题,鼓舞性的报道,可以适当的加入修辞,使得报道更富趣味更加丰满。同时,在未来图片新闻横行的时代,如何在图片中加入修辞元素,使得抽象的概念得到具象化的表达,以满足读者的理解需要,这也是我们可以追寻的前进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