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焦躁极了,出于一种小人心态,我故意去翻看那些当前也很焦躁的朋友的朋友圈,看到他们也很焦躁,心里便舒坦了一些。
然而,这并没有解决我的问题。
我的问题是:团队业绩总是起不来。
孔子在论语里说:一个组织,不管什么制度,最大的关键在于用人,一个公司搞不好,换一个CEO,它就好了。一个部门业务上不来,换一个总经理,它就上来了。
换人,比你用什么策略辅导都管用。
那么,到哪里去寻找这个人呢?
孔子也指明了一条路:这个人就在你的团队里,就在你的身边,要如何发现他呢?
孔子讲的不太清楚,但是张居正理解得很清楚。
1、要正直。如果一个人立心正大,举动光明,便可居于领导岗位。
对照现实工作,却不完全是这么回事。人都会掩饰自己,不管你有多少瑕疵,只要业绩好,就可以横着走。
我的同事B工作能力很强,带团队有方,但是私生活混乱,举动一点都不光明,但他业绩好,于是被拔上管理岗位。
结果上了管理岗位后,此之前的种种作风还是没有改变,能力决定你的起点,修养决定你的高度。
作为管理者,他并没有成为楷模,最终还是树倒弥孙散。
从这个角度来看,举动光明还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对领导岗位来说。
2、先己后人。这一句话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诸事不顺的时候,反求诸己,二是将心比心,站在对方立场多想问题。
大部分人都急功近利,付出马上要得到回报,做一个调整动作,希望立刻看到效果,儒家思想主张的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收获来自于耕耘,收获是问不来的,要因果导向,而不是结果导向。
孔子主张,成功的秘诀只有一个,那就是不要急于求成,因为成功很简单,主要靠时间。
而有这种心的人,太少。如果有,立刻把他提拔起来,给他一个平台,让他踏实的成长,终有一日会成长为你的左膀右臂。
我刚开始管理岗位的时候,带的3个人的小团队。那时候,有一个助理,非常踏实,我一直带着他,手把手的教他,慢慢的磨合出很多默契来,工作也非常顺风顺水。
我升职的时候,基本上他也升职了,经过5年的磨砺,他终于成为我的左膀右臂。
这位同事就是那种不问收获,只问耕耘的人。
所以,我认为,要解决我的焦躁问题,只能实行换人策略。然而,换谁呢?又令我头痛,
找了半天,对比了半天,没有更合适的人,这时候,我开始感叹:招不到好人啊。
然而,孔子在这个问题上,有更深刻的见解。
子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
意思是,每个管理者都恨不得天下有用的人都归我所用,总觉得还么有找到合适的人,总是向外去找人。
但是孔子主张,你把内向的工作做好了,全天下的人都会趋之若鹜的跟来,内向的工作没有做好,现有的人都会离开。
一个管理者要做什么呢?像教练一样培育人。
反省这一段时间的焦躁,都是因为人员动荡引起的,人员动荡的根本原因就是:觉得没有希望。所以,觉得累,然后累得不值得。
这是我这个领导者的原因。
孔子还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意思是,大家各司其职,事情自然做的好,意思是,领导要像领导,下属要像下属。各自做好各自的事。
我想想,或许是我抓的太细,手伸得太长,原本属于下属的那只猴子,我硬是把他扛过来,指手画脚一番。
刘润老师在5商课里说,管理者要抓大,放小,管细。
抓着大方向,小细节由基层管理去做,同时,要过问细节方面。
这样你的同事就会知道,原来领导还是知道这么多细节的,至于细节如何去做,是不需要领导去指导的,他自己就会去寻求解决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