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家乡一代,乡亲们习惯称中秋节为“八月十五”。小时候我和其它孩子一样,每年总渴望着两个节日。除了春节之后,就是八月十五。因为过八月十五,就能吃月饼了。
中秋节是瓜果飘香的季节。在一些农作物还尚未成熟之际,石榴、梨子、红枣、核桃、苹果等水果就开始收获了。八月十五的前夕,各家各户都会蒸出平时极少能吃上的白面馒头。还有一种圆形状的馒头,乡亲们自称为月饼,其实它就是在面里面包上一点黑糖罢了。过节的这天农村人再忙也要包上一篦子韭菜、萝卜的包子,或是拌些豆角、茄子、芹菜之类的蒸菜,改善一次生活。个别有条件的人家会割上一点猪肉,搅在包子或者是菜里,让全家人解一次馋。
那时候的月饼就是两种。一种就是自称的包糖的馒头。再一种就是跟现在散装的月饼一样,实惠但做工粗糙。八月十五那天,孩子们一大早就盼着吃中午饭。等吃完中午饭后,就眼巴巴的等着天黑。到了天黑了又开始焦急的看着满天的星星,盼望着月亮升起来。因为只有月亮升到了树梢那样高,人们才能开始献月了。献月的供桌上有西瓜、石榴、红果、苹果、桃子,还有蒸好的枣糕、月饼以及买回来的真正的月饼。等家长带着全家人虔诚的烧香叩头之后,这些丰盛的食物才可以进口了。
关于月饼为什么是圆的,每年八月十五献完月亮之后,奶奶都会像讲革命家史一样,给我重复着那个古老而神奇的传说:奶奶说,圆圆的月饼啊,就象征着一家人的团圆,它就像刚才献月时看到的嫦娥奔月一样,每年的八月十五这天,嫦娥也会回到月宫跟自己的亲人团圆去了。所以,八月十五这天,不论在哪里的游子,都会回来跟父母妻儿团聚的。奶奶讲完这个传说后,她又继续重复着吃月饼的另一个故事:那是很早以前,蒙古鞑子统治着我们汉人。鞑子很凶狠,他们把我们汉人10家编为一组,由一个鞑子监管,经常欺负我们。我汉人们没有任何自由劝。他们也怕汉人造反,规定10家只能合用一把做饭的菜刀。后来,汉人因为受不了长期的镇压,开始商议起兵造反。当时朱元璋已经兴兵,为了发动更多的人起义,他让刘伯温采取了采取了一个奇特的传递信息的办法。就是利用中秋节前夕,在月饼铺里给每块月饼里面夹了一个小纸条,上面写着“八月十五月圆杀鞑子”。因为中秋节是汉人的节日,与鞑子无关,鞑子就早早的睡觉了。这天晚上,汉人吃月饼时都发现了这个字条。于是在月圆之后,不约而同悄悄的来到了鞑子住的地方,然后冲进去齐心协力掐死了鞑子。也就是在这天晚上,中原上的鞑子全部被掐死了。再后来朱元璋就带领汉人兴兵推翻了鞑子的统治。所以后来人们传说,杀鞑子是来源于月饼里的纸条。于是,为了纪念这个八月十五杀鞑子的功劳,中秋节吃月饼的民俗就一直传承了下来。
故事毕竟是历史的传说,我并没有刻意去考究,只就月饼说月饼吧!我小时候的月饼种类单调,价格便宜,但是,它却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意义。而现在的月饼五花八门,形形色色,档次也有着天渊之别,可是却失去了它真正的内涵。孩子们再也听不到关于月饼的来历和故事了。月饼成为了一种礼尚往来的奢侈品。所以,现在一到中秋节,每每看着这些眼花缭乱的月饼,我无论无何都感到它不可能与那时候的月饼来相提并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