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文化在中国算是博大精深,很多人都这么认为,我也这么认为其实。只不过我了解的并不到位,所以只能说这事小事儿了,目之所及罢了。
那么重点来了,其实我不咋喝酒,但是我家酿酒。说起酿酒,在我们那儿并不是稀奇的事情,因为几乎家家都会酿酒,也有一套完整的传统的酿酒器具和确实值得称为工艺的程序。
习惯性的将家乡称为老家,可能是在外流浪太久,每到一个新地方总是喜欢将现在的落脚点与家乡做对比,于是乎衍生出了"老家"这个代名词。老家酿酒以柿子为原材料,偶尔会加入少量的拐枣(一种味略甜,长得弯弯曲曲的东西),并不常用粮食作为酿酒的原材料。所以酒味的醇香并不是大家都能想到的,主要是酒味的醇香是需要品鉴的,想象并不是万能的!(容我自豪的哈哈大笑几分钟。。。)
家乡的柿子长得很憨厚,正如家乡的人一样淳朴,结了满树的青果,与称得上肥大的叶子相间,柿子酒就源自这满山遍野的柿子。
说的是喝酒这件小事儿,那酿酒势必算得上件大事儿,且必须高度重视,要不喝酒这件小事儿肯定不会愉快的发生啦。
家乡把酿酒叫作“烧酒”,顾名思义就是用柴火高温烧出来的,其实是一个蒸馏的过程。酿酒必备的物料:柿子、酒曲子、麦子壳、烧酒的jing子(这个物件读音明确,但是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字来表达,可能与方言表述有极大的关系)。摘回来的柿子需要切成小块,拌上酒曲子和麦壳,促进其尽快发酵,最终烧出来的酒的口感和度数与发酵的时间及程度有极大的关系,这是一个关键点。
烧酒也是交流情感的事儿。烧出来的第一杯酒是要敬天敬地敬灶神,以表达对这一杯酒来之不易的一种情感;第二杯酒家人每人喝一口,浓情于酒,家人之间的情感表达就是如此具有仪式感和简单。每逢谁家烧酒了,主人一定会给邻居送一碗去,聊聊今年的收成、村里村外的大情小事,这碗酒承载了邻里的温情,正如酒的口感那样柔和而下肚之后热烈的情状。
许久不见酿酒的热闹了,或许是几年没在烧酒的时节回老家去,以至于错过了一场场精彩工艺展示。又或许是机器所酿之酒早已侵入乡村的传统,冲走了那些仅存的醉人的酒香。
我只看到了结果,一种我内心十分拒绝的场景,因为不想家乡辐射外出的追求人生、创设新生活的游人们的一丝丝牵挂一根根消失。心中是莫名的悲伤,眼睛停在角落被尘封的物件上,暗自独想,暂且能做的是有机会用相机记录下还未彻底消失的一柴一酒,惟愿乡情随酒香一路淡淡的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