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块一,正音读文 ,整体感知
1.导人。
(1)看图猜成语。成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同学们已经积累了不少成语。今天课前我们先玩个看图猜成语的游戏。
(2)教师出示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选自《韩非子.难一》的成语故事,之前我们学过的《滥竽充数》也出自《韩非子》,其用意是让君主广开言路,不可偏听偏信。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提示:注意“鬻”吾”“夫”等字的读音。
3.师范读断句,学生跟读。
4. 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根据关键词,连词成句矛 盾 夸耀 哑口无言)
板块二,习得方法,理解文意
1.联系上下文,猜想加点字的意思。
(1)誉之曰
(2)其人弗能应也
(3)不可同世而立。
2.用组词法,理解加点字的意思。
(1)吾盾之坚
(2)吾矛之利
(3)其人弗能应也
3.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读——文白对读互文寓言
讲——加上表情、动作,把寓言讲生动
板块三研读“可笑”,明理导思
1.这个楚国人可笑在哪里?
2.研读可笑之言。
(1)有感情地朗读相关句子,读出楚国人夸耀的语气(语调上扬、声音洪亮表情得意)
(2)他口中的盾和矛分别有什么特点?
3.探究可笑之因。
(1)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会有怎样的结果?讨论。
(2)想象补白示寓意
通过让学生想象卖矛和盾的人哑口无言时,周围的人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选择白话文和文言文任一种方式来补写故事。
·围观的人有的_________,有的_________,有的语重心长地劝他_________,更有人义正词严地告诫他说_________________。
·围观者中,劝其_________有之,责其_________亦有之。天下人谓之曰: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_________________ 。
板块四拓展思辨, 获得启示(此板块借鉴罗才军老师的教学)
1.出示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一些经典格言。仔细观察左边的话和右边的话,发现联系。
亡羊补牢,未为迟也。 亡羊补牢,为时已晚。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纵虎归山,后患无穷。
宁为玉碎,不能瓦全。 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
得饶人处且饶人。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师:能不能连起来?来,我说左边这一句,(请一生)你来找出右边相应的句子。
对上的这两句话之间是什么关系?
生:我觉得它们之间是意思相反的。
师:相反、相对的,用我们今天刚学的故事来说叫什么?
生:自相矛盾。
师:没错。我们发现两个句子之间是针锋相对、自相矛盾的。但我刚才也说了,这些语言都是流传下来、最经典的为人处事的格言,是智慧的结晶。可它们分明又自相矛盾,你怎么想?(生汇报略)
师:这些看起来自相矛盾的句子本身并没有错,只是我们在运用的时候要根据不同的情况、不同的时势、不同的地方。否则你面对同一件事,又告诉自己“亡羊补牢,未为迟也”,又提醒自己“亡羊补牢,为时已晚”。那就真成了——
生(齐):自相矛盾。
师:所以为人处世啊,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境,面对不同的人和事,要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思维。对不对?
生:对。
师:这个卖矛和盾的人,问题就在于,他在同样的时间,同样的地方,又是夸自己的盾天下第一,又是夸自己的矛天下第一,那就成了——
生:自相矛盾。
师:今天学习《自相矛盾》,我们以课文为基础,有了肚子里的故事、图画书上的故事、古文的故事,还有了自己续编的故事。最后我们还知道了,《自相矛盾》其实不止是一个故事,还是一种——
生:为人处世的态度。
生:思维方式。
师:是的,是一种思维方式。为人处事不能自相矛盾,而是要想想在不同时间、不同情境,运用不同的方式,或者寻找到两个相对立事物当中的什么?
生:寻找到两个相对立事物当中各自的长处,然后取长补短。
师:没错,要善于取长补短,合作共赢,而不是自相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