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出自《旷怡亭口占》
马一浮
流转知何世,江山尚此亭。登临皆旷士,丧乱有遗经。
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长空送鸟印,留幻与人灵。
白话译文:
已经经历了那么多世纪,这个亭子还依然存在。来到这里的都是旷达之士,所以即使经历了乱世也还存在经典。已经懂得了很多道理,经历了很多,但还是要爱惜小花小草。抬头看天空留下一群鸟的痕迹,留下的幻影与我相伴。
赏析:
“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是一种境界。已识乾坤大,是指已经明白了世界之庞大与复杂,但是却仍然没有抛弃对细微之外的天然的喜欢。这是一种人性,比如有的人,一旦见了大事,往往就不屑于日常的小事。
以为自己懂这么大,影响力这么大,就失去了对草木,甚至人的同情与关爱。开始做坏事,伤害别人。大奸大恶,大奸,往往如此,就是所谓的“非厚德不能载物”。
但是有些人不同,一方面,见贯了大事基本的人性却丝毫无损。两种人根本的差别其实就是“敬畏之心”。再大的本事,也不能超脱自然与自身的束缚。所以,对自然,对人性,当有敬畏之心。
当一个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才能在浮华乱世之中,
剔除掉所有干扰,始终听从自己的本心,遵循自己的本心去做属于自己的事情,不攀比不羡慕不依附,活出不卑不亢。
任凭外界如何浮躁,
始终潜心在自己精神世界的后花园里,修篱种菊,读书赏花,喝茶养生。
只有精神至简,灵魂才不会被俗世所困。
你若澄澈,世界就干净,
你若简单,世界就难以复杂。
一个人最好的状态,是知世故而不世故,处江湖而远江湖。
人格魅力,
从来不是容貌倾城或才华惊人或富可敌国的资本,
而是深深根植于骨子里的温暖、良善、正义。
有这样两句诗:“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
越是见过大世面的人,内心越是悲悯,更会温柔地对待身边的人和物,处处让人感到舒服。
李白也曾经吟诵
“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
王昌龄感叹
“谁识野人意,徒看春草芳”
李煜触景伤情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但是,在具有禅心的诗人眼里
却能看出一份豁达、通透甚至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