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独特才容易出爆文,那应该如何打造自己的观点?

场景A

“上次推荐给你的大热综艺《创造101》有没有看?感觉怎么样?”

“杨超越……”,“王菊……” 和朋友们一起吃饭的时候,大家都在热烈的讨论。

“看了,挺好的,呃……”

场景B

最爱的公号推送了新文章,于是动手在评论区里留了一句“写得太好了”,最后被刷到看不见。

场景C

“刚才大家讨论的两个方案不相上下,刚才你没发表意见,来说说你的想法?”经理点名提问。

“大家说的有道理,方案没什么问题,呃……”

场景D

大家都开始开公号注册简书写文章,听说小A收获很多,自己也想写,但是不知道写什么,迟迟未曾动笔。


图片发自简书App

以上的场景是否曾经在你的生活中上演?

我曾经有。内心的声音想法就像在水面下涌动,却在水面上泛不起一丝涟漪。

从2017年年底开始,到现在断断续续写过一些包括打卡文在内的文章,看过一些书,也学到很多方法,但是离我希望的目标还是差得太远。

各种迷茫,找不到努力的方向。

看着那些文章点击率高,粉丝众多的大神,只有羡慕。

这个连网络发展也像是搭上高铁的时代,有时候眼看着自己的言论刚一发出,就像车窗外一棵小树,嗖一下就没影了。

和别人一样的千篇一律,收获的也只是尴尬冷场。

同样在看综艺节目《创造101》,很快会有各大公众号开始推送相关的文章,他们的内容和话题的展开都不相同,但唯一相同的是什么?

每家文章的切入点都很独特新鲜,让你眼前一亮。

所以能够吸到阅读量,所以能够涨粉。

可是,每次读完一篇,我就会想,同样也看《101》,我为什么没有这么多想法可以写?


图片发自简书App


跌跌撞撞,重新振作起来的时候,恰巧遇到了斋藤孝的《如何打造你的独特观点》,突然一下点醒我:

自己很多时候表达的东西,都是大家常见的稀松平淡,没有自己的独特观点。

深耕日本教育业多年的教授斋藤孝,写过《学会学习》、《如何有效提问》等等实用性很强的书,致力于帮助职场人士和学生,打造属于他们自己的“独特观点”。

他在学习、工作中发现,很多人一旦谈到自己了解不够透彻的内容,回应起来会有些吃力。

斋藤孝认为,有“自己的想法”是一项必备要素,在沟通中不可或缺,没有这种能力便很难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他把“如何打造自己独特观点”浓缩在160页中,满满全是方法。

因为想借由“打造自己的独特观点”,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写出更受人喜欢的文章,所以,那么多方法中,汲取出三点精华,是我认为对写作非常有帮助的。


图片发自简书App


一、  限定×限定

限定1:锁定针对范围,限定2:表明个人立场。

有了这样的双限定,等于在写作内容上给自己画个圈圈,免于跑题,造成文章中心不明确。

限定,可以使文章更聚焦,更有力

如果铺开太大,焦点容易模糊,会显得平庸无奇。

一篇文章,对于点开读的人来说,是花费了时间和精力的,既然如此,就要给予他们最大的尊重,把想写的内容聚焦,让看的人一眼便明白,这一次,写的人只专注于这一个主题,感兴趣的留下慢慢看,不感兴趣的不必浪费时间精力,直接叉掉走人。

对于留下的人,一定是文章某一部分蕴含有用有价值的内容,也可能是读者不知道的知识或者价值观。

因此,

️001.多️读大神的文章,学习他们对同一事物不同切入点,然后怎样展开。

002.适当舍弃。对于一个观点,延伸出来的内容可能会很多,舍弃不必要的,可以不求大而全。

003.练习聚焦。比如读书,写书评、笔记,也不必总针对整本书,如果书中的某一部分对你特别有启发,或让你特别有感触,可以拎出来单写。


图片发自简书App


二、比喻

说是比喻,其实,学语文时候常用的修辞手法都应该包含在内了,“联想”、“对比”、“通感”等等。

罗振宇在跨年演讲的时候,提到过,互联网恐慌是什么?

「我小学时候的同桌五大三粗,经常打我,但是我一点都不害怕,但是我最害怕他说:“你给我等着,下课再揍你!”所以互联网恐慌就是这句:“你等着!”」

形象化思维被罗振宇发挥的淋漓尽致。他在演讲、文章中,很擅长用“打比方”,就是一旦出现抽象的东西,必然想到要把它具体化形象化。

适当的运用比喻手法,可以让自己的文章更深入浅出。通过这种转换,晦涩难懂的内容可以变成通俗易懂的,抽象可以变成形象具体的。文章读起来就会很清爽,读者容易有同频的共鸣。

所以,

001.多积累,多思考。

像罗振宇的文章演讲中,这样的运用相当多,然后思考他是怎么把他们联系起来的。互联网恐慌,其实带来的是一种风雨欲来的恐惧,那回想感觉上最贴合的莫过于小时候“五大三粗”的那一句“你等着!”

002.比喻是一把双刃剑。

斋藤孝也提到尽量不使用受众群体小的喻体。

受众群体较小的喻体比如盆景:一颗植物坐落在方寸之间,也能诠释出顽强的生命力。

如果是不了解盆景的读者,就会潜意识里排斥你。因为对盆景了解的人不是大众,这样的比喻容易适得其反。


图片发自简书App

三、读书

001. 速读:快速找出重点,用二成的精力掌握八成的信息量。

读书可以分为精读和速读,快节奏的今天,如果是以获取信息为主,斋藤孝先生推荐速读。

书不用逐字逐句读,读目录开头结尾,再选取书中的精华内容,这一切只要30分钟就能完成。

别小看这30分钟,其实选取精华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就像是造型师的形象设计工作,挑选服装、再考虑搭配,选哪些,舍弃哪些,他们都有自己的思考和理由。

我觉得斋藤孝的“快速阅读”,与赵周老师在《这样读书就够了》中提出的便签读书法理论上很相似,都是在传达可以用二成的精力掌握八成的信息量。

2.让书“回本”

当然单单“读”是不够的。

通过阅读,将自己有所收获的内容列出十条,通过写和说,分享给不同的人。

这样自己在分享的过程中,“独特观点”的内容慢慢得到积累,而整本书对自己有用的概念也已经被提取出来,作为素材存入大脑硬盘。

面对想要写的一个题材主题,去思考切入点的时候,这些能用到的素材概念会在大脑中跳跃,期待你的宠幸。储备在大脑里的内容调用方便,自然写作的效率也会有所提高。

3.书本内容+自身经历

分享的时候,如果只有书中的内容,听起来确实有道理,但大道理讲得太多,大家都听够了。

如果写的文章中,运用书本内容结合自己的经历,听上去更接地气,也更真实。道理是纵向的深度,自己的经历感受是横向的广度,两者结合,才是饱满的架构。

最好还能由自己的经历衍生出一些实用的方法,这样的文章能提供给读者一些有意义的参考价值,所以大家会愿意读。

回到读书上,斋藤孝给出的建议是:“时刻以能否结合的态度阅读书籍。 ”

储存进大脑的不仅仅是概念,结合了自身经验之后的内容可以被更好的吸收。

可以想象,以这种方式长期积累下来,收益会很可观。

这不是可以参照复利效应的吗?当积累到足够的量,收益会有一个拐点,此后大幅度增加。


图片发自简书App

想要获得命运珍贵的报答,就要拿足够珍贵的付出来交换。我相信,要打造出自己独特的观点,需要有足够的训练;我相信,想要写作上得到回报,就必须在写作上付出足够的时间精力。

各种精进的方法很多,但行动,才是这些“方法”存在的唯一意义。

5150 秋秋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