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习惯》阅读第2天
进度: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
0.微习惯策略:强迫每天实施1到4个“小得不可思议”的计划好的行为。
分享自己的近期微习惯:平板支撑20秒;阅读一页纸;写2道题
1.“热情递减法则”是动力失败的原因。必须有动力才能行动,是一种毁灭性的习惯:
重复不会让我们兴奋,反而会让我们趋于平静。抵触情绪少了,自发性就多了。
如果培养习惯靠的是“激发动力”,就无法建立起习惯。它反而创造了一种让你处处受限、时刻受挫的生活方式。
动力,是以人的感受为基础。而人的感受容易改变且无法预测。
当有动力时,做事很容易,也不需要太多意志力。但是动力也有很多不尽如意的地方,问题在于,动力很难按需培养。
当行为变成习惯时,情绪会变得没有刚开始时那么高涨,甚至开始觉得有些乏味无聊。
时间长了,热情不足,其实是个积极的信号,表明更稳定和自动的基底神经节正在慢慢夺取控制权。这个时候不要因为没有热情了而去选择放弃。
有热情是好事,但应该把这种思维模式看作是一种额外奖励。因为真正选择了做一件事而去做这件事,成效才不会出现剧烈的波动。(我的理解:心里想着,选择坚持做这件事了,居然对做这件事还抱有这么多热情,真好呐)
2.强迫用意志力采取行动远比努力激发动力好:因为意志力更可靠且可以像肌肉一样得到强化,而且适合制定计划。
每个行为都是动力和意志力结合后的产物。微习惯的意志力策略,能帮助我们提升动力。动力是个好东西,只不过不可靠而已。要把不可靠的动力变的更加可靠,就要借助运用意志力。
3.意志力可靠,前提是没有把它耗尽:前额皮层负责处理短期记忆和即时思维,任何使用前额皮层的行为都会消耗意志力、消耗能量。引起意志力损耗的5大因素是努力程度、感知难度、消极情绪、主观疲劳和血糖水平。
· 努力程度:微习惯需要非常少的实际努力,自我损耗极少
· 感知难度:在任何计划中,设定为目标都是降低感知难度的最佳方式。因为目标很小,不存在过早放弃的风险。
· 消极情绪:通常情况下,会用有益的行为取代浪费时间的行为,这个过程本身就会带来积极情绪,所以用微习惯策略一般不会产生情绪上的自我损耗。
· 主观疲劳:主观疲劳无法彻底消除,但微习惯可以有效缓解。
· 血糖水平:血糖水平和微习惯相对独立,但微习惯的确会节省能量和意志力,而且会在心理上不断给予能量。
4.出现阻力的两个时间点:行动前的阻力和继续行动时面对的阻力。开头是相比之下最难的环节,微习惯策略通过微步骤开始行动,制订的目标小到不会失败,这样就能应对第一种的内部阻力。开始行动后,阻力又会小很多。
5.阻力的2钟常见形式——精神方面和身体方面:精神阻碍一般体现在有锻炼的精力,却不想锻炼。开始了第一步,大脑不会偏见的、懒惰的判断这件事情的难度;身体阻碍一般体现在精力为零、动力为零。采用微习惯,就可以以最少量的意志力收获最多的动量。
个人感悟:
微习惯的践行,在于在降低自我损耗的基础上,运用意志力。
当意志力储备充足时,微习惯会让我们开始行动,并能获得额外的进步。比如每天做20秒的平板支撑,如果意志力处于储备充足,也许会坚持做多一分钟或做多几组。
当意志力耗尽时,感到筋疲力尽时,微习惯策略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让我采取行动,把当时的能力发挥到最佳水平。心里不是想着“虽然很累,但今天再努力一点点,再前进一点点”,而是“就20秒的平板支撑,完成它也不会花费我多少时间精力”。
微习惯的奇妙之处,在于它是一个产出自我效能感的机器,重点是,不需要任何自我效能感就能成功地开始行动,而每天的成功会帮助提升自我效能感。
除去提高自我效能,还能增强正念。正念指的是对自己思维和行动有清醒的认识,是目标清晰地活着和敷衍地活着之间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