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看到题目后,对于“厉害”一词我能大致理解出两个意思,然而我接触到更多的却是负面的意思。也就是脾气很大,对孩子处处都感到不满意,百般挑剔的妈妈。
这样的妈妈在我附近就有一个,几乎每天我都能听到她尖利的咆哮声,孩子的一举一动都让她深深地不满意,她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到底在干嘛!!”
孩子写作业时字写得太开了,骂!形容夏天的叶片肥肥的,骂!孩子洗脚磨蹭了一点,骂!刷牙不小心吃了点牙膏,骂!
更让人不能接受的是,孩子在外面被其他孩子欺负了,不敢还手,哭哭啼啼地回到家里,还要被她骂一顿。
她是这么教孩子的:“你怎么这么没用!人家打你你不知道还手吗?你还是姐姐,被妹妹打!就知道回来哭!一点用都没有!”
可怜的孩子不但没有得到妈妈丝毫的安慰,还被妈妈一口一句你怎么这么没用责骂着,只能抽抽搭搭地挨训。
每当我听到她那几乎可以震碎玻璃的咆哮声,都感觉自己心里忍不住抖一抖,更别说就在她眼皮底下直接接受轰炸的两个孩子了。
“你怎么这么没用?!”、“你是不是猪啊!”“笨死算了!”一句又一句扎心的话像一把把刀子一样扎在孩子幼嫩的心灵上,这让我不禁十分担忧她这两个孩子将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是变得毫无自信,唯唯诺诺呢,还是变得跟他们的妈妈一样脾气暴躁,一有不满就肆意地用言语甚至暴力去伤害他人呢?不论是哪一种,都会对孩子的一生造成极大的负面后果。
有人说,妈妈是婴儿的镜子,如果妈妈与婴儿有共鸣,且带着接纳和喜悦,婴儿就感觉自己的存在是有价值的。
如果妈妈这面镜子打开的很少,而且打开时都是儿童在极力讨好魔镜,就容易导致一个结果:一个人对别人的反应极度在意。
日本小说家太宰治在小说《人间失格》中写道:“别人寥寥数语的责备,对我如晴天霹雳。”这种感觉对我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每当我接收到别人负面的评价时,我就会不由自主的陷入极端的自我怀疑和焦虑中。
我会不由自主地想,是不是我哪里做的不好了?别人是不是因此讨厌我了?我是不是什么事情都做不好,是不是很没用?
这种感觉说明一个人之所以对别人的反应极度在意,都是因为对方好的反应会让他有短暂的存在感;而对方坏的反应,会让他的存在感瞬间崩毁。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我的妈妈会每天都如此暴躁,给我制造这么大的压力?对于这个问题,徐浩渊博士说,最简单的解释,父母将自己的焦虑转嫁给了孩子。
父母,尤其是妈妈,他们自己的成长停滞下来,对自己能否适应社会产生了巨大的焦虑,但他们不是通过自己的成长去解决问题,而是将希望更多地寄托在孩子身上,结果让孩子承受了双倍的压力。
隔壁的这位妈妈,虽然我对她不太了解,但是去年我也曾无意中听到她与丈夫好几次激烈的争吵,从他们的只言片语中,也能大概知道丈夫对这个家并不上心,几乎没有参与家庭事务,尤其是对妻子没有什么关怀,除了那几次深夜的争吵,我都没有听到过丈夫的声音出现在跟孩子的交流中。
这也难免让带着两个孩子的妈妈每天都这么焦虑,而且将这种焦虑转嫁到孩子身上。
武志红老师在《为何家会伤人》这本书中提到,弗洛伊德认为我们会在潜意识中把爸爸妈妈当做爱情的原型,并按照这个原型去寻找恋人。
我无法得知隔壁的妈妈的父母关系是否健康,但至少现在,她与丈夫的关系很可能影响到孩子将来对爱人的选择,很大的可能性会重走父母的老路。
要改变这个结果是可能实现的,虽然很艰难。
亲子关系是天赐的,好父母也罢坏父母也罢,我们没得选择,只能接受,但是恋爱关系却是我们自己选择的。
恋爱过程其实是一种治疗,目的是为了修正我们童年的错误。如果治疗获得成功,不仅童年的错误得以修复,我们还会真正成为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
恋爱时我们会退回到孩童时代,再一次经历那时候的伤痛,如果能够意识到这一点,并且生出改变的动机,那么我们就可以从伤痛中恢复,真正的告别儿童时代,成长为一个心智健全的成年人。
只有这样,当你有了自己的孩子,你才能正确地爱他,引导他,带领他成长为一个懂得爱自己也懂得爱别人的人,而不是让你的悲剧在他身上重演,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