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晓璃
写在前面的话:
今天的话题来自后台一名读者的留言,大意如下——
“晓璃老师,你好。我是一名工作了八年的财务人员,但不知为何,每当面对老板的提问总不知道该如何回答,要么就是答非所问,要么就是回答的不那么让领导满意。我有个同事来的比我晚,然而她特别擅长表达,每次老板来办公室问问题,她都能回答的让老板特别满意......几年下来,我依然在原地踏步,而她一路升职加薪,如今的工资是我的两倍了!晓璃老师,我特别渴望知道的是,职场中,我该如何像那位同事那样,说话能说到点子上,并且能让对方满意呢?”
我知道,这位朋友的困惑代表了很多人的共同困惑,那就是,都说职场中要学会“精准表达”,可到底该如何才能做到?这里面又有哪些方法呢?
一、别让你的职场发展,止步于不会表达
我不禁想起一个真实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三年前的一位咨询者朱女士,她也是一名财务人员,有十多年的工龄,奇怪的是这些年来,她的工资基本就没有涨过。
她忧心忡忡地找到了我,想要了解其中的缘由。
在对她的工作情况进行了一番了解后,我问她:“在你每个月给老板报送报表的时候,你都是怎么做的?”
“我啊,就是把报表递给老板,然后老板说了句‘你放在那儿吧’,我就离开了。”朱女士说。
“每个月都是如此?”我问。
“嗯,基本上我把报表交到老板手里后,就离开了。”朱女士说。
“难道你从来没有就公司存在的问题和老板进行过交流吗?”我问。
“交流过,但是那次很失败,后来我就很少和老板说话了。”朱女士说。
“哦?能具体说说那次交流的经历吗?”作为咨询师,我不能放过任何一个细节,这里可能藏着重要的线索。
朱女士喝了一口茶,娓娓道来。
事情是这样的。
一天,老板把朱女士叫到办公室,问了这么一个问题:“朱会计,我看你每个月给我的报表,公司的营业额每年都是增长的,可为何每次一花钱的时候,账上就没有钱了呢?你能不能和我说说,这钱都到哪里去了?”
朱女士的脑海瞬间一片空白,仿佛有千头万绪,但不知从何说起。
老板看她杵在那里不发一言,就说:“这样吧,你先查下账,半小时后再来给我回复。”
朱女士来到了电脑前,认认真真地把账目看了一遍,并特地在一个本子上记下了要点,半小时后,她如约来到了老板办公室。
“是这样的,公司最近之所以资金吃紧,是因为存货太多了。”朱女士说。
“哦?真是这样吗?但我看营业收入年年递增啊。”老板说。
“是这样的,就是存货数太多了。”朱女士的语气颇为肯定。
“嗯,仅仅如此吗?”老板问。
“这......有可能也和我们的工艺技术有关。”朱女士说。
老板皱了皱眉,似乎对朱女士的回答不太满意,正好这时有个电话打来,老板示意朱女士退下,后来就再也没有了下文。
从那次经历之后,本来就不喜欢和领导沟通的朱女士彻底失去了信心,更加不愿意和领导谈话了,生怕招致不满。
然而,越是不敢和老板沟通,朱女士的职场发展越是受阻,最终做了十来年,依然不上不下,工资也没有明显的增长。
二、逻辑的作用,在于让任何人都能听懂并接受我们的方案
在沟通中,逻辑是很容易被人忽视的,因为不少人认为:“就算说话没有什么逻辑,对方还是有可能听懂,因此不必太过在意逻辑。”
但事实上,不注重逻辑能取得良好的沟通效果,它的前提条件是非常严苛的,那就是,对方的思考方式、知识水平和我们相当,并拥有和我们类似的境遇或体验,才能无需费力就能听懂我们的主张。
在职场中,由于每个人的背景和经历千差万别,思考方式和知识水平参差不齐,为了让“任何人”能听懂并支持我们的方案,就需要注重说话的逻辑。
在这个层面,Precena Strategic Partners股份有限公司的创始人兼CEO高田贵久就写过一本书《精准表达》,成为畅销十余年的经典好书,更是很多外企咨询公司、贸易公司等企业培训的必读书目。
该本书的内容和信息量很大,对表达的方方面面做了精准阐述;而就逻辑性这个问题,此书有着极为精当的分析和见解。
而书里的理论和方法,都是能够放到任何情境中加以分析,并能给予很好的指导和帮助。
该书认为,逻辑”指的就是“把语言合理地组织起来。
在沟通中,逻辑包含两种。
一种是“纵向逻辑”,即“因果关系”:因为A,所以B;
另一种是“横向逻辑”,即总分关系,即:A包括B和C。
根据该书的观点,对方之所以无法理解我们,主要存在两种情况:
1、“真是这样吗?”
现实中,如果你讲完一段话之后对方是这个反应,很有可能说明,你的纵向逻辑在对方头脑中并没有形成,即,对方对事物间的因果关系存疑。
2、“仅仅如此吗?”
如果对方听完你的话之后的反应是:“仅仅如此吗?”
则说明对方对你的横向逻辑表示怀疑,TA认为你是否遗漏了重要的事项。
放到前文朱女士的案例中来说,当朱女士告诉老板,资金吃紧的原因是因为存货太多导致的,老板那句“真是这样吗?”反映出老板本人对这样的因果关系表示怀疑。
而当朱女士予以肯定地答复,老板又问了句“仅仅如此吗?”,则说明老板对这个答案似乎觉得不够全面,希望朱女士能提供更多的信息。
因此在职场中,一次较为成功的沟通就是你的纵向逻辑和横向逻辑都能达到理想状态。
三、锻炼纵向逻辑的根本:提升自己的能力
按照《精准表达》书里的观点,纵向逻辑的理想状态是,当对方要求你仔细解释时,你能流畅且精准地表达出来,要想达到这一状态,就需要锻炼自己的能力。
从思考能力区分,我们可以把人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不思考的人。
他们只知道结论,却不打算深究其中的原因,这种人被称为“直觉型”。
和这种人展开对话,当你试图了解更多的信息时,对方往往会说:“反正就是这样”,往往让人很难与之继续对话下去。
第二类是想太多的人。
这类人会逐一考虑细枝末节,和这类人沟通,会耗费过长的时间。
最理想的是第三类人,即针对对方问题作出详细解释的人。
放到朱女士的案例中不难发现,我们的朱女士平时不太深入思考业务,不太明白细枝末节,所以当老板进一步发问的时候,显得无比紧张并闪烁其词。
事实上,库存积压导致资金不足,中间可能有这些细枝末节:
1、积压的产品系生产而来,当时采购的原材料是真金白银买来的,由于生产出的产品没有卖出,这部分材料款没有回笼;
2、为了生产这批积压的产品,需要组织工人生产,必然会发生人工费,这部分资金由于产品积压,也没有回笼;
3、在生产过程中,耗用的水费电费等也算在成本内,由于产品没有销售,当时支付的水电费也没有回笼......
当然,朱女士也要根据老板的理解程度做必要的解释,无须一一说明。
四、锻炼横向逻辑的途径:锻炼自己的大脑
《精准表达》一书认为,横向逻辑的理想状态是“覆盖范围广、分类细致”,想要达到这个状态,就要锻炼自己的大脑。
按照书中给到的思路和方法,在前文朱女士的案例中,我们可以把“库存积压”的逻辑按照理解程度分为三个层次。
1、视野狭窄的人:
库存积压是因为自主研发的A产品卖不出去;
2、视野开阔,但业务不深入的人:
库存积压是和工艺老旧、技术落后、产品质量等问题有关联;
3、视野开阔且业务深入的人:
从工艺的角度:A产品的滞销源于之前的芯片无法满足现在的客户要求所致;
从技术的角度:技术部门表示更换芯片是具备一定的可行度的;
从质量的角度:产品本身没有质量问题,只需要换芯片即可......
第一种人往往以基层工作人员居多,他们只在有限的范围内思考问题;
第二种人往往为远离一线的管理人员,他们视野开阔,却不了解具体情况;
第三种人是我们努力成为的目标,多为懂得业务员又参与管理的人员。
五、场景重现:逻辑清晰的表达是怎样的?
我们用前文朱女士为例。
如果朱女士的横向及纵向逻辑都很不错,那次对话场景可以是这样的:
“朱会计,为何营业收入逐年增加,但用钱的时候却没钱呢?钱到哪里去了呢?”一天,老板把朱女士叫到办公室问道。
“王总,是这样的,从我目前掌握的情况来看,公司其他方面的指标都比较正常,最主要的问题存在于仓库那批滞销的那批产品上。”朱女士说。
“哦?真是这样吗?”老板问。
“据了解,这批产品系去年3月完工入库的,但后来客户要求变高了,这批产品的芯片无法满足客户要求,迟迟卖不出去。据不完全统计,这批产品的成本大约在500万左右。也就意味着,车间里滞压了500万左右的资金。同时为了解决流动资金问题,我们在银行贷了1000万的款,每年支付的利息大约有100万。这就是公司资金吃紧的缘故。”朱女士答。
“哦,原来如此啊。”老板沉吟片刻:“仅仅是这个原因吗?”
“我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走访及排查。通常说来,产品滞销往往和工艺、技术及质量有关。不过从目前情况来看,我们公司的工艺流程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除了芯片无法满足客户需求之外,并不存在质量问题。我已经和相关部门进行了沟通,研发部和生产部都认为更换芯片是具有操作性的,这样一来,如果我们更换了芯片,可以将这批产品卖出去,则可以给公司带来500万的现金流入,归还500万的贷款,每年就可以省去100万的财务费用了。”朱女士说。
“嗯,那你有什么建议吗?”老板问。
“王总,接下来可能需要您牵头开一次会议。关于这次会议,我大概拟了一个方案,您先过目。”说完,朱女士把拟好的会议方案递给了老板。
“嗯,不错,你放着吧,我看看,有情况我再找你具体沟通。”老板满意地点点头。
通过上面的故事,我们再把精准表达中的逻辑部分总结如下:
1、说话的逻辑是为了让不同的人都能听懂我们的表达;
2、逻辑分为纵向逻辑和横向逻辑;
3、当对方发出质疑的时候,是对我们的纵向逻辑产生了怀疑;当对方追问细节的时候,则对我们的横向逻辑心存怀疑;
4、提高说话逻辑,根本在于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同时多思考多学习;
5、不要执着于自己的逻辑,要根据对方的反馈调整自己的说话策略。
以上。
作者简介:赵晓璃,资深职业生涯规划师,国家心理咨询师,职场作家。著有以职业咨询案例分析为素材的职场畅销书《停止盲目努力:你的人生需要再设计》,成为职业规划领域为数不多的咨询实战及个人发展实用书籍。2018年职业规划及工作方法干货类新书《从极简到极致:在擅长的领域做一个厉害的人》已在当当、亚马逊、京东等平台全面发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