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你就像爱生命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标题换了三四个,每改一次都觉得还是最初的好。

没有哪一句会比王小波在第一封信里写的“爱你就像爱生命”更加打动我。

不管是三年前还是三年后,不管是在大学的图书馆里还是在办公室里,小波老师的深情从来只增未减。

他是一个如此可爱如此“浑蛋”的爱人,在光明日报社里见到李银河第一面,还未说上几句,就贸贸然问到:“李银河,你有朋友吗?”李银河诧异的摇头,礼貌性的回了一句:“我没有。”

王小波像是听到了天大的喜事,搓着放在膝盖上的双手,那张丑脸上露出温暖的笑容,拍着胸脯问:“那你觉得我怎么样?”

他和李银河的故事从此展开,他是一个不会隐藏也不屑于隐藏感情的人。

他爱李银河从见到的第一面就开始爱,用他的话来说李银河就是他的宿命,是他战斗时插在高地上时时召唤他的旗帜。

他向往着她精神的光明,觉得自己以前的信仰实在太过狭隘,他愿为了她将自己的小我置下,陪着她去做一点对全人类都好的事情。

他把进入自己内心的钥匙从怀里拿出来交给李银河,连哄带骗得告诉她:“你先进去看看嘛,没意思再出来。”

李银河知道自己一旦进去,就再也出不来,因为他是王小波,是这世上最有趣最丰饶的王小波。

没认识他的时候周围的人说尽了蠢话傻话,只有他始终保持着对自由和理性的信念。

在那样疯狂的年代里,只有他没有去咽下同类的耳朵,因为他知道顶疯狂的背后全是胡乱的作为。

这样一个可爱的爱人,若不去爱他,才真的是伤天害理。


小波老师的情书之所以过了这么些年,还能感动这么多人,我觉得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信里对爱的坦诚。

他对李银河的感情是如此洁净,就像他自己说的那般:“这封信我是写在五线谱上的,你肯定想不到吧,五线谱是偶尔得到的,你也是。不过我给你的信,值得写在五线谱里呢,但愿我和你,是一支唱不完的歌。”

偶然得来的五线谱和偶尔遇到的李银河,小波老师用几个最朴实最常见的语言,寥寥几笔,写出了这些年我读过的最有诗意的情话。

尤其是最后一句“但愿我和你”曾经被我抄写给中意的男生,那人看后毫无波澜的说了句:“并没有一首歌永远不会完。”

顿时觉得他乏味透了,从此下文也就断了。

当然这话说远了,只是想表达自己内心对小波老师情书的喜爱,以及他对我丝丝入理的影响,决不可找一个无趣的人过一辈子。

他们之间的坦诚不仅仅体现在对彼此感情的毫无保留,也体现在对彼此缺点毫不在意的挑开说明。

书里有一节写到李银河给他回信,信里说到了王小波长得不漂亮的问题,原话如下:“你说我长的不漂亮。这是件千真万确的事实。骆驼会好看吗?可是我一想是你一本正经地告诉我,这多有意思!”

小波老师拿着李银河给他的那封信在厂里笑到不能自已,他的同事都以为他遇到了范进中举一类的事情。


那一段我看到的时候也是笑到不停拍桌,你能想象你说你对象长得丑,他还能当着你的面看着你认真说出的模样哈哈大笑吗?

如果有这样的恋人,千金不换。

最迷人处莫过于小波老师这般带着孩子气的真,在他的认知里,他喜欢李银河,他爱的人做什么都是可爱可亲的。

他觉得她一切举动都可爱可亲,不高兴她比喜欢别人更喜欢他,她要是喜欢别人他会哭,但是还是喜欢她。

是不是觉得这种久违的感觉很熟悉,就像小时候我们结交了一个超要好的玩伴,时时刻刻都想着和他在一起。

突然有一天他有了另一个更好的伙伴,你会不高兴,你会去找他理论,边哭边骂他没有遵守你们一世都是好朋友的诺言。

但同时你又真心为他感到开心,高兴他有了更适合他的玩伴。

人一生最初的感情往往比后来的更加无私,更加真心,因为之前,从来没有过,所以才更加珍惜别人给予过的好。

而后经年累月,几番沉浮,再也不会有这样的感情,遇到喜欢的人,就希望他喜欢自己,如果他不喜欢,那就换个人喜欢。

很羡慕李银河老师能够拥有小波老师这样纯情的真心,我所怀念的,在他的情书里得到答案,这同样也是我的幸运


小波老师是超世俗的存在,这一点在他的书信里,体现的尤为明显。

他曾和李银河讨论到结婚的问题,在他们二十七岁的时候,按照当时社会的标准他们应该结为夫妇,并且过上一般人的正常生活,为了事业而奋斗,为了孩子而忧愁。

可小波老师却对此甚为不屑,他告诉李银河:“世俗所谓必不可少的东西,我是一件也不要的。”

他只希望李银河能够和他好,互不猜忌,也互不称誉,安如平日,只希望她和他说话时像对自己说话一般,这样便好。

所谓琴瑟和谐,应当如是吧。

里面有一段让我一直很震撼,李银河给他写的信里提及自己对他的才气,很是崇敬。

王小波看了之后,立马告诉她:“真的,如果当上一个有才气的作家就使你崇敬,我情愿永世不去试一下。我的灵魂只有顶平等的友爱,才能使它得到安慰。”

一个真正爱你的男人,是不会需要你对他盲目的信赖和崇拜,他更愿意看到你独立自强的那一面,哪怕那一面,他不如你。

最后以小波老师每封信甜腻到掉牙的开头,作为结束语,因为我始终相信,他说的每一句:“你好哇,李银河”都是我爱你。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6,001评论 6 49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2,210评论 3 392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1,874评论 0 351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8,001评论 1 291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7,022评论 6 38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1,005评论 1 29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929评论 3 416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742评论 0 271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5,193评论 1 309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427评论 2 33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583评论 1 346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5,305评论 5 34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911评论 3 325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564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731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581评论 2 368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478评论 2 35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要是没有看这本书的作者一栏的名字,光看题目,我相信没有一个人会把这本书联系到王小波身上。提到王小波,我们想到什么?...
    夏禾火阅读 1,594评论 7 24
  • 《爱你就像爱生命》是王小波写给爱人李银河的情书,从他们的书信中,我们不仅能够感同身受年轻人炽烈的爱情,也可以体会到...
    简妮看世界阅读 757评论 0 3
  • 打开这篇文章的正确方式 如果有人告诉你,人生没有捷径可走,努力才是唯一的出路。请立刻把他拉黑,这样的鸡汤已经残害了...
    李派克阅读 2,766评论 17 16
  • 那些无人过问的往事,在记忆中渐渐积满灰尘。从窗口透进来的微光照在上面,再也没有悲伤,或是喜悦。就在这样的一个季节,...
    紫儿姑娘阅读 262评论 0 0
  • ❤ 一直很喜欢吃豆芽 特别是那种粗壮矮胖的豆芽 咬在嘴里特别的脆爽 那种齿间的碰撞仿佛就是吃出的幸福感 而豆泡 也...
    越王的小馆阅读 578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