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学117――志于道
(2020年6月22日10:43)
阳明先生对于南元善的“志于道”给予了充分肯定,并为之叹服。
为什么呢?
据说,元善先生起初对于阳明心学不是很相信,让其弟听了几次阳明先生的课以后,渐感有理。后来面谈以后,才决心成为王门弟子,且对良知之学深信不疑。阳明先生受元善请托在稽山书院讲学后,对大吉的“志于道”表示赞赏,但似乎并未太重视这位才华并不出众的学生。
在当时社会,阳明著作不许“私自传刻,以误正学”,南元善冒险刻了《续刻传习录》。这是明着与官府作对,必然会受到处罚,就被借故勒令罢官回籍。返回北方故乡的途中,他写下一封书信寄给阳明,并未诉说自己的遭遇,只是询问学术上的问题。阳明先生为他这种为“志于道”的精神所感动,对其刮目相看,并真心为之叹服。
结合这个背景,再读《答南元善》一文,好理解多了。特别是对于阳明先生称赞南元善“勤勤恳恳,惟以得闻道为喜,急问学为事,恐卒不得为圣人为忧,亹亹千数百言,略无一字及于得丧荣辱之间”。阳明先生能这样称道南元善,是基于内心对其真正的佩服的结果。阳明先生是圣贤之人,对于这种宁舍功名利禄而向学的人称赞有加,也是对当时社会缺少这种“志于道”者的一种哀叹,更有一种惺惺相惜之感。
自己的学说很好,对于人、对于社会都利好,可就是得不到官府的认可,不光不认可,还被排斥在外,不许宣扬、不许乱传。针对这种情况,阳明先生什么心情,心里好受吗?特别是当时的社会是“学而优则仕”,这个“学”是指学别的学问,并不包括自己的学说,还不许学自己的学说,阳明先生更加难受,推广起来难度一定很大,也很难。
在这种背景下,学生学习没用,因为不考。要想学,非得是很好的学问,即使是很好的学问,如果没用使用的市场,最后也学得没劲。而南元善身为体制内的人,明知官府不提倡学习,自己非逆行之。学也就学了,还在明明禁止私刻的情况,还私刻并大力宣扬。就凭这种精神,也值得大赞特赞。更为让人大赞的就是因阳明心学而罢官,在与阳明先生的信中,不提一字还在请教学问,就不得不令人刮目相看了。
我续续道道写这些,就是从内心震撼于南元善的这种“志于道”的态度。在工作生活中遇到困难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待问题的态度才是真正的问题。别说当时那个社会了,就是当代这个社会,如果被单位谴散回家了,心里好受吗?还不得闹下天来,会弄得鸡犬不宁,个人寻死觅活,特别是因为刻印阳明心学导致的,会对阳明先生大诉其苦。常人的这种表现,南元善不但没表现出来,还在自已遭受如此大的打击的情况下,依然去淡风轻地与阳明先生论起学问来。
就是阳明先生自己,如果遭遇如此情况,也不一定心绪多好,更何况是一个自己认为并不出众的学生,做出如此令人费解的事情呢。
对照元善,反思自己,真的是自愧弗如。在老师引领下,同学们的督促下,自己学习阳明心学还这么费劲,还这么的不情不愿的,与其相比,还谈什么“志于道”呢,能不汗颜吗?真是十万万八千里也不多。阳明先生赞其远高于陶渊明是有根据和道理的。
理上明、事上磨、境上练
去私欲、存天理、致良知
明理、立志、践行、印证
做圣贤文化实践的榜样,为社会做出实质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