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在一次特级教师讲座上,听到的一本书,今年终于读完。
听到那位老师的自我介绍,生平感慨,不由得已经认可了书名提到的观点。
在我们的文化观念中,设定目标、努力实现目标,并在过程中衡量进展,已经成为我们追求成功的主要途径。
这本书将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质疑做事“有目标”的好处,但需要着重指出的是,针对的是所谓“高大上”目标——因为此类目标是彻底的未知数。
如果你只是一个“胸无大志”的人,只想实现一些普普通通的小冤枉,那么制定目标非常有效。
而想成就伟大的事,则不能被计划,也无法被计划。
关键在于,通向“高大上”目标的踏脚石,往往非常奇怪。
也就是说,若你只是闷头盯着自己的目标,那他们可能就是你根本意想不到的东西。其排列方式也不可预测且令人难以琢磨。
例如,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是用真空电子管制造的,然而奇怪的是,真空管的历史,与计算机毫无联系。像爱迪生这类,最初对真空管感兴趣的人,多是把它用来研究电学,而非计算机的工具。
如果你活在1750年,目标是制造某种计算机,你绝对不会想到要先发明真空管。甚至在真空管问世后的一百多年里,也没有人意识到,它会在计算机领域被派上大用场。
我们试图制造计算机,不会想到把余生用来研究真空管技术,而有时,你永远不会做的事,才是你当下应该做的事。
矛盾之处在于,只有那些没有把发明微波炉,飞机或计算机等终端产品作为终极目标的人,才能完善通往这些发明的关键踏脚石。
我们有时不得不暂时放弃目标,结果才可能反而有机会重新实现它们。
这一悖论不仅发生在历史事件中,至今也还同样适用。
上之最严峻的社会挑战,下至个人抱负,如果我们仅是基于自己的目标而规划出一条道路,那么很可能会与踏脚石擦肩而过。
OpenAi在最初并未得到美国政府的特别关注,四位领导人都是3、40岁年纪,首席执行官山姆.阿尔特曼在斯坦福大学学过计算机专业,中途退学;首席技术官米拉.布洛克曼上过哈弗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最终都退学了……
他们领着实际为研发人员,采用了一个当初包括谷歌在内的大公司,都不看好的技术路线,搞出了令人震撼的科技。
这样的事可以计划吗?
幸亏当下创新不是由政府主导,像OpenAi这样的小公司,才有可能得到巨额的风险投资,才可以任性蛮干,才有机会做出伟大的创新。
当你考察科技史时,你会发现伟大的创造机会都是由一些谁也想不到的人,在谁也没有计划的领域中做出来的。
比尔盖茨迎合极客打游戏的需求,普及了个人电脑;硅谷的一个车库里诞生了谷歌;埃隆马斯克起家是在网上支付领域,最后却推出了SpaceX和特斯拉。
个人成长也是如此。
考察了不起的摇滚乐手、作家和企业家,很多是半路出家。
《哈利波特》的作者JK罗琳,在葡萄牙担任英语老师。
村上春树这位知名作家,开始经营咖啡店喝酒吧,并且,自己也确幸,如果没有经营酒吧,他不会成为一名作家,因为这让他有时间观察和思考。
这些成功人士,都对偏离既定的道路保持了开放的态度。她们大获成功的秘诀,似乎是愿意在感觉到对的苗头时,做出彻底的改变。
哈佛大学的托德罗斯所著的《成为黑马》一书中,也讲过类似的道理:
成功者并没有长远的规划,都是先做过一些事情,发现自己更感兴趣的是什么,并为之转行,从而找到为其带来巨大成功的行业。
因此我们能做的,就是“不可以的追求某个特定志向”(因为越刻意追求,越是事与愿违)。换句话说,如果你愿意听之追求特定的“伟大功绩”,那么便有可能实现伟大的事业。
生命中的最伟大的时刻和顿悟,不都是出乎意料或计划之外吗?
机缘巧合在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的分量,往往超乎我们的想象,这并非毫无道理。
事实上,正如我们所说的,除了纯粹依靠看不见,摸不着的运气之外,我们还可以做很多事情,来主动吸引“机缘”的傍身。
书中不光有道理,列举了人物事例,还有科学实践的数据支撑。
享誉全球的顶尖心理大师查德怀斯曼,曾做过有趣的实验,他要求受试者数出一份报纸中照片总数量。
研究结果表明,那些沉浸于数照片这个目标的人,完成任务的时间比不太专注的人更长。
因为报纸第二页内测,已经写了“不要再输了,一共有43张照片。
当然,这有运气的存在。”
在重复了40次新奇搜索的迷宫实验中:机器人在39次试验中找到了终点,而40次基于目标的迷宫实验中,机器人只成功了3次。
太执着于目标,机器人会撞上与目标距离最近的墙壁,但现实情况是,如果机器人想要比这堵墙更接近出口,它首先需要远离这堵墙。根据自己设定的目标,对于和绕过这堵墙相关的想法,都会被过早的禁止,结果导致了,与目标南辕北辙。
在漫无目标的新奇搜索中,你不一定能找到心中想要的宝藏,反而可能发现许多意外的宝藏,这将使整个过程充满惊喜。
在探索新奇事物的过程中,你成为什么或实现什么,永远不是你的目标。
实现这些远大目标的最佳方式,就是忽略它们,而这种想法,似乎违背了常规的直觉和传统的智慧。
执念太重,太当回事,动作会变形,效果更糟,因无所住而生其心。
目标从一开始就躲在幕后,从源头开始,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积蓄力量,最终主宰我们的一切。
对于没有自我,动力不足,容易消极,倦怠的人,或是在意外界评价,肯定,喜欢比较的人来说,陷入算法,才更安全、踏实,而且已经变成习惯,贯彻始终,乐此不疲。
我们更要警惕的是,脑子里的这个目标,是别人给你定的,还是你自己想要的,或是别人悄悄移植给你的。比如:结婚需要钻戒,因为一颗永流传。
所以,我们需要知道,这个目标是符合了他人的期许,还是自己本心的渴望,是真实的需求,还是欲望的作祟,识人通过自己的内心真的愉悦、舒适,还是仅仅想和别人攀比,希望高过别人一头。
也许你读完此书,好想明白什么,又好像有点迷惘,这也很正常。
我们的生活有时会变得机械化,压抑了我们的生活热情,但通往幸福和成功还有其他途径。
当直觉告诉你有事情要发生时,你不仅可以相信他,还可以深信不疑。
因为只要记住一点,也就是书中提供了科学依据来支持的这一观点:
我们因过分执迷于目标,而错失良多。
真个US户的主题一样,你永远不会知道脚下的路会通往何方。
但正是看似普通的日子,每一个小计划的达成,每一天认真的对待,最终可以培养成,随时换一条路也能走,遇到各种无常,也能泰然处之的能力。
我们需要的,有时仅仅是自由散漫的玩耍(unstructuredplay),这是个专业术语,会被用来描述这种活动。其实成年人,需要,我们的孩子更需要这种自由和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