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巧合,近期连看两场浮世绘艺术大展,刚看过魔都的《梦回江户》,又赶上帝都的《异域同绘》,从没有这样集中系统和对比地观赏一个专题艺术展,有一种打开一扇窗的赶脚。
简说一下日本浮世绘,是受中国明清版画艺术技法的影响,结合日本传统风俗绘画风格,将版画从书籍插画中抽离出来,逐渐形成的一种典型日本美术样式,自17世纪初兴起到19世纪中后叶消亡,盛行约两个半世纪。
所谓“浮世”是和佛教中“净土”概念相对应的现世,蕴含了当时民众浮生若梦,入世行乐的人生态度,浮世绘的内容也多体现民俗风情,市井生活。包括风景、美人、民俗生活、传统神话以及歌舞伎人物等,是日本江户时期的民俗大观,画面既美丽又忧伤,既风情冉冉又寂静哀婉,既有市井气息,又崇尚自然,多姿多彩。
这里想说的是,仅从浮世绘艺术的发展过程就可以看出,千百年来,中国与日本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而且东西方之间的文化艺术交汇也从未停止。从唐代中国的佛教美术,宋元水墨艺术,到明清木刻版画技法,以及中国文人画山水情怀,都对日本美术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和推动。而西方传统油画也受到过日本浮世绘画高度简洁、凝炼的线条结构以及意境表现等风格的影响,乃至推动了印象派等绘画的发展。而晚期的浮世绘画师又从西方印象派画中吸收了光线的表达,形成浮世绘“光线画”的艺术创新,如此等等,中西艺术在相互交流借鉴中各自都得到了突破与发展。这种从观展中对不同艺术的比较与来龙去脉的关系梳理得到一点醒悟,竟然也能获得一种莫名享受。
在领略浮世绘艺术魅力的同时,感触深刻的还有一点就是,不同国家的文化环境对于艺术创作产生的极大影响。
在《异域同绘》浮世绘和中国明清木刻版画艺术联展中,可以明显感受到,同样以木刻版画技术为基础的绘画艺术,两国的艺术作品在观念崇尚、审美情趣、精神追求,也包括对技法的追求等各方面都呈现出极大差异,所谓同源/流变,有差异是肯定的,但是差异之大超出了我的想象。日本江户时期开放的民风,商业气氛,以及日本画师的使命激情,包括雕版师的匠人精神等,让木刻版画艺术在日本发挥到了极致。
要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那么其中也包含一方文化土壤可以生出不同的艺术。展览主题是《异域同绘》,而我观展的感觉却是正好不同。
同为亚洲人,深感悲剧的是,美轮美奂的浮世绘画最初是被当作工艺品出口的包装纸漂洋过海到了西方,让西方人无意中惊艳,并视为宝贝,于是到日本大量收购收藏,现存大量的浮世绘珍品都被欧美博物馆收藏,而日本本土反而所剩不多。
对于有两百多年历史的异域艺术,靠两次观展难以详尽,仅皮毛感受,定有谬误。从展场搬(递)回一本浮世绘展册,有空再慢品。